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四年级?

1、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春秋淹城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晚期,晋国的贵族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盘踞晋阳的赵家。他们采用水攻的方法,引水淹灌晋阳城,使赵家危在旦夕。面对行将淹没的晋阳城,智伯大谈了一番水可以亡国的道理。末了,竟得意忘形地威胁韩、魏两家说,灭赵以后,他就要引汾水去淹韩家据点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引绛水去灌魏家据点平阳。这一番话,引起韩、魏两家的极大反感和疑虑。结果是,他们两家反过来联合赵家,灭了智伯。

这个故事在春秋战国之际流传很广,孔子“一言可以丧邦”的警句就是由此而来的,司马迁也将这则故事记入《史记》。

因此,人们对智伯所说的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都深信不疑。郦道元沿着汾水、绛水的河岸考察,对比了两条河的水势和沿岸地形。他发现,汾水流域较为平坦,水的流速缓慢,易于沉积流沙,因此河床逐年增高。

麻烦找点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要简短点的?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读春秋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读春秋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春秋淹城历史故事,读春秋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