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大郭村历史?
大郭村的名称来历复杂,几经变迁,建村历史至晚始于隋唐,后又经历明初大++,村民姓氏几经变迁。这个村里有个叫杜洛佩的清末秀才,一生喜欢搜集村里的文史资料,家里保存着很多碑刻拓片和手抄的资料。结果在土改清理他家时,从他的藏书中发现一卷手抄本本村五道庙的碑文,上边说大郭村“故名丘村,户二十有四、丁百余”。那么,为什么叫丘村呢?
如今大郭旧村的南北向主街,在历史上曾经是条大沟,就是从鹿泉市流下来的太平河的尾闾。平时走人,山洪暴发时流洪水。因为它地处古太平河滨的高丘之上,所以原名“丘村”。
丘村位于水沟以东,而水沟西边还有另一个小村,叫小王庄。相传明洪武年间,一场天灾人祸,让两村人口流离失所,几乎灭绝。后来,永乐皇帝建都北京,开始向河北大++,“七张八王九刘家”最先来到这里,杜、陈、高、姚等其他姓氏又陆续迁来,原来的丘村和小王庄人口得以充实,村落向南北扩展。在扩展过程中,丘村东南曾形成一个霍家庄,小王庄南边形成一个南头庄,不过这都是暂时的称呼,后来连在一起的村与庄,都一并统称北郭村了。
大郭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据传,大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大郭村成为当时的农业重镇,是农民繁衍生息的聚居之地。唐代,大郭村发展为商业重镇,集中着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明、清时期,
十大坠子名家?
1、赵铮
赵铮(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赵淑君,赵沨(详见前文)胞妹。祖籍今项城市范集乡小王庄,出生于开封,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春节,河南籍诗人徐玉诺看过赵铮演出的河南坠子《摘棉花》后,找到她说:“赵铮,你唱的坠子,听起来像乔清秀的唱调,可又不是,你把它改动了、丰富了,这就对了。不能停留在学谁像谁,那是继承。要有发展就要有自己的创造,要走自己的路。”
在徐玉诺的点拨下,赵铮对《摘棉花》进行了反复揣摩,进行了创新。赵铮是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赵派坠子宗师,享受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曾任河南省第一、第六届委员,民盟河南省委七届委员,民盟河南省文艺界支部主任委员、民盟河南省妇女委员会第六至八届主任,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刘宗琴
刘宗琴是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宗琴的书迷遍布城乡。有一次在密县(今新密市)一村庄演出,邻村十几里外的农民手举火把陆续拥向书场。拥挤中一姓丁的老人不慎失足跌进山沟腿骨摔折,村民忙找来门板要送他去医院,老人说:“不去医院,我要听刘宗琴说书。”众人只得把他抬进书场。耳听坠琴高奏,简板连击,刘宗琴粗犷豪放的演唱,丁老汉早忘了疼痛,直到书尽散场,他才去了医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王庄村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王庄村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