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汤二公子形象?
八、老汤兄弟。书中有两代汤氏兄弟。老汤兄弟是汤知县和汤镇台。兄弟俩一文一武,做的官也一小一大,不过秉性却像得紧,一般的功名心盛,倒真是兄弟。汤奉在广东做高要知县,为树自己不徇私情的贤名,用刑过度,惹出了人命,激起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民族++,被上司责为“孟浪”、“任性”;汤奏做贵州总镇,对苗民不肯用怀柔政策,大动干戈,杀戮深重,被上谕斥为“率意轻进”、“好事贪功”。不过公平点说,老汤兄弟的功名心,总的来说出发点还是好的,文武艺既卖与帝王家,便念念不忘为朝廷建功立业(当然也不免捎带着自己的急功近利),只是方法多有不当,自己也吃亏在这上面。老汤兄弟告老、解任回到仪征老家后,兄弟相见,彼此欢喜,念旧叙阔,各安其遇,倒也有其淡泊之处,为人亦可取。
九、小汤兄弟。汤由、汤实两兄弟,书中称他们大爷、二爷,是汤镇台家的两位公子。这哥俩显然属于遗传基因接受得不大好的品种,一对草包、饭桶,倒也不成器的齐刷,堪为伯仲。肚量是有的,只是差不多全用来装酒饭,落榜卷发下来,兄弟二人“都三篇不曾看完”——太不成样的文字谁也看不下去啊,不能怪考官。这兄弟俩倒也有几分乃父的孔武,却全用来为吃花酒、玩小旦壮声势了。汤镇台功业不顺,回乡隐居,诸事随遇,倒也泰然,只是这一对草包儿子实在是他的一大块心病啊。不意虎父竟养犬子,汤镇台一定是心有不甘的吧。汤镇台赳赳武夫,很有些英雄气概,只是教养儿子方面偷懒了些,结果就这么现世现报的快,这个教训却是我们大家也都该吸取的。
儒林外史汤老爷生平?
汤镇台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智勇双全的帅才虎将式的人物。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奈何,汤镇台的两个儿子在其庇护下,坐享其成,文不成武不就的。汤镇台的二位公子,人称大爷、二爷的,他们也有考取功名之心。不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位公子的堕落与他们的堂兄汤六老爷,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个汤六老爷,人称六老爷的,每天无所事事,除了到叔父汤镇台家里混日月外,茶馆、青楼的,他是常客。六老爷为要到南京赴试的汤府大爷、二爷设宴饯行,他居然把青楼女子带来陪酒。大爷、二爷的对青楼女子,似乎并不陌生。酒桌上,他们二人吹嘘一番自己对贡院如何的了解,讲了贡院开考前举行仪式的场面如何的隆重。期间,他们讲出了严贡生在贡院遇鬼索命,试卷作废,没有考中举人的故事。估计这则严贡生撞鬼故事,是他们以讹传讹听来的。按理说,汤府的二位公子眼看就要赴试了,他们本应该专心于温习功课读圣贤书,而不是行走于烟花柳巷,醉心于饮酒打趣。
与前面说过的娄府二位公子的儒雅谦恭比较,这汤府二位公子的行为人品真不咋地。
到了南京,进贡院前,大爷、二爷着实忙碌准备一番,他们自己抱着篮子,背着行李。看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官府只提供场地,考生们要自带食物和住宿的行李。如此也难怪,范进参加乡试前,他找胡屠夫借钱,以作为路费和其他费用。钱要的多了,胡屠夫不愿意借,就啐了范进一脸唾沫。参加科举考试,吃住与路费都需要花费不少钱。蒲松龄的贫穷,不仅是因为他醉心于科举忽视经营产业,也和他每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巨大花费有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公子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公子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