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怎么没落的?
太宁三年闰八月,晋明帝病逝,遗诏命太宰司马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等辅佐年仅5岁的皇太子司马衍(晋成帝,公元320年—公元342年)即位。因庾亮是晋成帝的舅舅,所以庾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王导后人虽繁衍绵延,但再没有恢复至东晋初在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司马岳在位仅两年,于建元二年九月去世,其年仅两岁的皇太子司马聃即 位,即东晋穆帝。同年十一月,庾冰病死,次年七月,庾翼亦去世,颍川庾氏家族后继乏人,迅速衰落。
元兴二年八月,桓玄自封相国、楚王,加九锡。十二月,逼晋安帝“禅让”于己,自立为帝,改元永始,改国号为“楚”。这可以视为在皇权日渐强化,寒人逐渐崛起的时代大背景下,门阀大族们为恢复曾经的权力、地位而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桓玄后兵败,被杀。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达到顶峰。但此时皇权逐渐崛起,君臣矛盾日渐激化。谢安为避免内讧分裂,主动辞去所任职务。不久,谢安去世,谢氏家族迅即跌落政坛。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基本终结。
东晋四家门阀顺序?
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东晋进入桓氏时代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王家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但说到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西晋第五位皇帝?
晋朝第五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睿袭封琅邪王,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王导的建议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永嘉七年(313年)晋愍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建兴五年(317年)称晋王,建元建武,太兴元年(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
永昌元年(323年),司马睿去世,时年四十七岁,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本名
司马睿
别称
晋元帝
字号
字景文
所处时代
晋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司马裒
儿子
司马昱
儿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睿于咸宁二年(276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伷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伷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司马睿
西晋开国后,司马伷又历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等职,初封东莞郡王,后改封琅邪王。平吴之役,司马伷率军出涂中,立有大功,遂进拜侍中、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督青州诸军事等职。司马睿父司马觐为司马伷长子,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邪王。平生碌碌,地位显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庾氏家族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庾氏家族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