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入宅习俗?

通有入宅习俗
统南通的入宅习俗是在房屋装修完毕后,要在选定的日子请阴阳师挑选吉日,进行入宅的仪式,入宅和祈福礼仪需要按照一定规矩举行,以示尊重
传统入宅仪式有三宜三忌,如宜点着香,宜悬挂镜子等,忌拎水、忌开仓库等,讲究非常繁琐
在在南通的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许多人都不再严格遵循传统的入宅习俗,但是在传统文化方面保留传统,传承文化传统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

南通地区的入宅习俗因地域文化等不同因素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会有喜糖、红包、破瓶等仪式,还有贺寿的仪式和放鞭炮的习俗
此外,南通有些地区还有烧纸、撒钱等祭祀活动
具体来说,南通市如东县地区的入宅习俗比较简单,有接新人,点灯笼,煮饭等活动
而南通市海门区则有采菜、开锁、送上“金鸡茧”等特别活动,显得十分热闹喜庆

海门人的来源?

海门,由长江泥沙逐渐堆积而成。经800多年,至唐朝中期,形成东洲和布洲两个大沙洲,以及大量的小沙洲,合称东布洲。

唐朝末年,一批北方居民为避战乱,来到东布洲,开垦定居,成为首批居民。元末明初,部分江南人也迁到这里。明清之际,这里经常发生坍海,居民大批流亡,最少时只剩4000多人,他们又迁到通东沿江地区,被称为“江北人”。

清朝康熙年间,海水南泓,东部洲又抬高并长出大量连片沙洲。崇明人陈朝玉率众来海开垦,此后数十年,大量江南人(崇明人为主)迁来东布洲,达30多万人,他们被称做“沙地人”。他们,大多人保留了崇明的方言和习俗。

沙地人来自崇明,崇明岛原来也是泥沙堆积而来的,那崇明人来自哪里呢?

有人说,太仓人迁崇明,崇明人迁海门。还有人说,句容人迁崇明。现在最有可能的是,浙江吴兴。五代时,后周灭唐后,姚氏率1万余吴兴人来崇明避难,周军不能过江,于是这帮人就在崇明定居下来了。崇明和吴兴,同是吴语,有很多相似。

所以,海门人,虽然身居江北,仍然称当地一些人为“江北人”,因为他们祖上乃是江南的缘故。

得暮雨送李曹 唐五代•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海门,浦树远含滋,建业暮钟时:长江入海处

沙地人 崇明,通东人常州。

海里人,蛮人。

中国人啊 海门是随长江冲击出现的城市 居民都是外来的 以江苏为主

听说是句容市。

得暮雨送李曹 唐五代•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海门,浦树远含滋,建业暮钟时:长江入海处

古镇江、常州一带人

海门沙地人的由来?

1沙地形成

从汉代到公元11世纪,南通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18~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市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现辖如皋、海门、启东3市(县级),海安、如东2县,崇川、港闸、通州3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46个乡镇。其中的海门、启东、通州,地理位置受三角洲的影响,北依黄海的地区形成一片片的芦围荡,以后当地俗语称之为“北荡”;南靠长江受其冲击形成一块块沙土,后当地俗称之为“沙地”。 

2沙地人分布

由此形成了由江海汇成的冲积平原和黄海围垦海滩,土地的肥沃引来一群迁入的人们,首先迁入通地的是南面带有沪语口音的各姓户族,在此生根繁衍,安居乐业。也就是这一部分人,现在还带有沪地口音,随着时间的变迁,在语言语法结构,居住就俗交流,带有沪语变音的人,在沙地生长繁衍的后代,后称之为沙地人。 

3沙地人的分类

沙地人以语言划分为纯流派沪语系沙地人和夹杂通东方言的变沪语系沙地人。

4沙地人的由来

“沙地人”的祖先是谁?他们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移到海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的?

远在唐代末年,长江入海口大量沉积的泥沙露出江面,形成沙洲。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始设海门县,在这以后的700多年时间里,海门不时遭到江逼海侵,坍塌无常,县治屡次迁移。居民最少时只剩下4200余人,转移至通东沿江地区,以后被称之为“江北人”。到了清初,崇明岛北侧额江域开始复涨出大批沙洲,于是,崇明的居民大批迁到新沙垦殖定居。他们保持了崇明的方言和风俗,这部分人就被称为“沙地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门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门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南通入宅习俗 海门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