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人物的思维过程?

三十六计是兵法中的三十六条计谋,那么,它的第二计就是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其实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三十六之所以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是因为这场战争非常经典,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史上诱敌就范的典型案例。

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围魏救赵又是怎么成功的呢?

这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还要从赵国和卫国的战争说起。

公元前354年,魏国的小弟卫国被赵国胖揍,夺走了卫国的这两座城池。

卫国是跟着魏国混的,是魏国身边的小弟,

身为卫国老大的魏国看到赵国打了自己的小弟,心中很不高兴,你赵国打我小弟,我肯定不会饶了你。

于是乎,魏国就拉着另外一个小弟宋国,与卫国一起,组成了魏、宋、卫三国同盟,由魏国主将庞涓带领,浩浩荡荡的来打赵国。

由于魏、宋、卫三个诸侯国离的很近,三个同盟国很快就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城下。

魏、宋、卫三国联军到了邯郸城下,也不打,也不走,就围着邯郸城,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连个苍蝇都飞不出去。

赵国见魏国、宋国、卫国三国同盟兵临城下,把邯郸围得死死的,立即向自己的邻居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在这危机存亡的重要时刻,发兵来救赵国。

当赵国的求救信送到了齐国,齐国根本不予理睬。这一无视,一转眼,就是一年。

齐国的当家人田齐权衡利弊,觉得不救赵国,实在也不地道,更重要的是,魏国要是把赵国给干趴下了,齐国不就要倒霉了吗?

鉴于此,田齐就召集他的智囊们商议,赵国被魏、宋、卫三国围了,这都一年了,咱们是救还是不救?

围魏救赵中孙膑的计谋具体是什么实施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相当精彩、非常成功的一次计谋运用。齐国军师孙膑巧用逆向思维,舍近求远,没有直接出兵援赵,而是围打魏国,魏国回师自门,赵国得救。孙膑用兵,以智为魂,用兵不复,以逸待劳,重创魏军,真心救赵。书写了载入史册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150字左右?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围魏救赵历史故事孙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围魏救赵历史故事孙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围魏救赵人物的思维过程 围魏救赵历史故事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