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红色小故事?

1965年,周春山高中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天津来到一○三团二连工作,先后从事过农业生产、小学代课教师、连队文教等工作。

在一○三团二连当农工,从事大田劳动时,周春山就有“志在边疆、立志务农”的想法。他虚心向老军垦学习,修渠、浇水、割麦、放羊、喂马、到积肥班除厩肥,冒着风雪用毛驴车往大田送肥,重活累活争先干,哪里艰苦到哪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68年春,周春山被确诊为白血病。他拒绝了组织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放弃了在天津治疗的机会,依然返回连队,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他曾在日记中记下了“为公活一秒,胜过为私活到老”。

周春山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坚持参加劳动。1973年5月9日,他扛着铁锨去巡察干渠,半夜里风雨交加,突然从干渠上传来哗哗的流水声。他提上马灯跑去一看,渠水把堤岸冲开一个缺口,一股大水正淹没麦苗。他立即跳下堤岸,用铁锨一锨锨地往上端土堵缺口,汗水和雨水湿透他的衣服,他仍挥锨不停。因劳累过度,突然他眼前一黑,昏倒在地。风声、雨声、渠水拍岸的浪涛声又把他惊醒过来,他艰难地站起身,又一锨锨地端土送上坝基。从半夜到清晨,周春山一直不停地端土……决口被堵住了,渠道脱险,麦田得救了,他却昏倒在堤岸上。

1973年5月21日,周春山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逝世,年仅27岁。

周春山的事迹,在兵团广大职工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宣传、歌颂、缅怀、学习周春山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军垦第一犁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期,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天山南北、铸剑为犁,屯垦戍边。

创业初期,军垦战士们以敢叫日月挽新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人拉犁开垦荒原, 谱写了万古戈壁荒原变绿洲良田的不朽的壮丽篇章。

为使后人不忘这段历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特立“军垦第一犁”雕群,该雕群于1985年9月下旬落成,原名《先辈》,后与“王震将军雕像”、“边塞新乐章”群雕成为我国大西北军垦红色旅游的一张知名名片。

1941年3月南泥湾运动谁引导的?

1940年9月2日,朱德邀集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视察。在视察高桥镇难民纺织厂时,总司令提出利用边区资源,开展纺毛运动,织毛呢、毛衣等,解决军民穿衣问题。随后去南泥湾等地考察,回来后,他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提出一系列指导边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措施。

1941年春,中央决定,由王震率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三五九旅包括七一七团、七一八团、七一九团、补充团、特务团、旅直属团。

任务下达后,朱总司令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先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对南泥湾的开垦做详细的调查研究。

1941年3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

部队初到这里时,人烟稀少,树木繁多,野兽出没,荒草丛生,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没有房子住。为了不误农时,抓紧时间开荒,战士们先用砍来的树枝搭起草棚作临时住所,之后在开荒的同时,抽出一部分人员突击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

吃饭问题和生产问题所遇到的困难更多。没有粮食,就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烧的就打柴烧木炭;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野猪,下河摸鱼;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来拉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手上都打起血泡,他们不仅不叫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共开荒地1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收获蔬菜164.8万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南泥湾出现了荒山变良田的景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色军垦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红色军垦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军垦第一犁的意义,红色军垦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