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兰亭的故事?
- 2、兰亭序典故?
- 3、泰伯与苏州的典故故事?
兰亭的故事?
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集了41位好友,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王羲之等人在水边饮酒赋诗,还玩起了“曲水流觞”。
这次++,大家一共写了37首诗。有人提议把这些诗汇编成集子,就叫《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为这部诗集作序。王羲之兴致很高,欣然同意。只见他略作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这就是流芳千古的《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等一群文人雅士会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而坐,祓禊宴饮。文人雅集,自有雅趣,流觞曲水,吟诗抒怀。诗之成集遂有《兰亭诗集》,
公元353年的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它是“天下行书第一帖
兰亭序典故?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典故是这样的:公元353年,当时的荆州刺史王羲之邀请了一些文化名流在兰亭举行了一次饮酒赋诗的聚会。 游客们畅饮美酒,吟咏诗篇,其中王羲之就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写下了《兰亭序》一文。《兰亭序》的内容是王羲之在此次聚会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以及对书法艺术的一些思索和表达。
该篇作品以其气势恢宏、笔法独到、构思精巧等特点而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之作。其背后蕴含着王羲之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一种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兰亭序》的影响至今仍在,不仅成为了学习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经典之一,更是一种中华文化和中华思想的象征。
《兰亭序》的来历故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泰伯与苏州的典故故事?
苏州泰伯庙位于阊门内下塘街25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永兴二年(154)郡守麋豹建于阊门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为避兵乱徙于今所。1092年诏号至德庙。南宋建炎四年(1130)庙毁。乾道元年(1165)知府沈度鸠工重建,又于庙前建至德桥。
宋文帝元嘉年间有位吴郡太守叫刘损,字子骞,萧县(今属安徽)人。他是儒生出身,对“三以天下让”的泰伯很崇敬,因此一到任,就去拜谒泰伯庙。当时庙在苏州阊门外普安桥西堍的金阊亭(金阊门遗址在今阊门外普安桥西堍。)旁,据《春申君碑》记,是汉顺帝永和年间(136—141)的吴郡太守韩整建造的(见民国《吴县志》)。桓帝永兴二年(154),又经太守麋豹重修。可是刘太守到了庙门口,却不敢进去,因为庙宇破败不堪,大殿已成危房。他觉得徐佩之等前任真是拆烂污,于是下令大修。这庙东间祭祀的是“泰伯长子三郎”(《吴郡志》),这就奇了,因为古籍记载都说泰伯“无嗣”,怎么冒出了“长子”?有长必有次,仲雍的得位岂非可疑?因此五代吴越钱氏移庙于阊门内时,就把三郎撤掉,换上季札陪祀。
据《泰伯统谱》载:东汉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糜豹迁建于阊门外雁宕村南。南宋淳祐六年(1246),提刑潘凯增绘仲雍和季札两像。明宣德五年(1430)由知府石昆玉、巡监胡继升先后修葺。嘉靖四十一年(1562),万历十九年(1591)、四十六年,崇祯二年(1629),知府史应撰修,南尚宝卿吴尔成出资成之后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永和历史文化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永和历史文化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