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仿效西方的重要史实?

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兴办近代企业。

二、甲午中月战争后,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目的是学习西方改革政治,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三、《辛丑条约》签订后,革命思想得到了传播。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希望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向外国借鉴的文化有哪些?

笼统的说是取其精华,说的实际一点,就是与社会主义文化不抵触的文化,凡事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抵触的都是糟粕,所以借鉴的大都是一些不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计算机技术,法律理念,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些东西,等等

简述《资政新篇》的历史地位及局限性?

一、历史地位《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二、局限性《资政新篇》中未提及列强侵略中国,反映作者认识的模糊;未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未将其提出的政治纲领与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虽然在太平天国其间产生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思想和阶级条件,加之战争环境的影响,最终未能实施。

三、指导思想《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所谓“取资”,即根据当时客观形势来办事。洪仁玕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提出学习西方,提倡与各国通商。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进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借以巩固农民政权,使“太平江山一统万万年。”扩展资料《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用人”有一项,“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二、革除腐朽习俗,如女子缠脚及吉凶军宾琐屑仪文等,提倡福音真道。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首先说明“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农政全书有借鉴西方文化吗?

没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对“农政”的建言和我国农业技术、耕作经验和知识的总结。属纯“国产”。在成书的明万历时代,中西方并不存在农业技术交流,而中国历时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是中世纪世界农业文明的巅峰,经历了黑暗中世纪的西方也没什么“文化”可供中国借鉴。

中国古代如何处理与西方诗学的关系?

从胡适、闻一多,到废名、梁宗岱,这一粗略线索代表了早期新诗在借鉴外国诗学和艺术本土化方面的部分思考与探索:无论是立足语言、探索格律,还是重释旧诗、关注文化,又或者是更加强调现实历史的关注与介入等等,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各有推进、各有收获,共同构成了中国新诗本土化探索的历史图景与传统,也成为百年新诗的宝贵遗产。

“本土化”并非周全严谨的文学概念,但它的确提供了一个视角,有了这个视角,写作者得以更加自觉地关注“此地”与“今时”,关注写作所面对的各种对话性语境。

这是一种自觉的“当下写作”与“在地写作”,它真正符合大多数诗人运用和锤炼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化与现实体验这一朴素而终极的目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借鉴西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借鉴西方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向外国借鉴的文化有哪些,中国历史借鉴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