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的故事?

不分伯仲中伯是指傅毅,仲是指班固。

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

永平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洛阳相遇。

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

傅毅作《显宗颂》十篇,显于朝廷,班固心中颇有不平,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题。

汉和帝时期,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

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一代科圣张衡原型?

很多人认识张衡,是从小学语文课本上那篇《数星星的孩子》开始的。每逢夏秋时节的晚上,满天的星斗撒满碧玉盘总会让人浮想联翩的;

但每晚都很专注地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的孩子,的确非常罕见。

选取这样的切入点让孩子们去认识“一代科圣”,是那么的亲近和贴切,常常让我为之叫绝。

东汉建立之初,接连历经“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两个阶段的太平盛世,朝廷的宽松治国和休养生息政策为东汉初期人才辈出、百业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社会崇尚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氛围浓厚,促使科技、文化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成绩。

张衡、蔡伦(造纸术)、许慎(《说文解字》)三个同龄人几乎并驾齐驱,在各自所从事的领域里均创造出历史佳绩,光耀长河;这种蓬勃和繁荣的创造精神呈现井喷、爆发的态势,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一个幼小的生命在南阳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一个富裕的农户家中诞生了。

他的父母一定不会想到,正是由于这个被他们起名叫张衡(字平子)的儿子,在天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千八百年后人们将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与他毫不相干的外国人,将张衡列为“四大最有影响力的古代科学家”之首位,这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的确,张衡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巨匠,他发明的“浑天仪”独步世界长达1700年之久,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更是超越世界科技的发展1800年!

公元一年,谁出生了?

郭躬出生。

郭躬(1-94年) ,字仲孙,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廷尉。

出身汝颍大族颍川郭氏。少时传父业,讲授法律,徒众数百人。后为郡吏,征辟公府。主张审案定刑从宽从轻,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官至廷尉。曾奏请修改律令四十一条,皆改重刑为轻刑,为朝廷采纳,颁布施行。永元六年(94年),卒于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汉章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汉章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一代科圣张衡原型,历史人物汉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