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不好汉典故?

不到长城非好汉”,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魄,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原名《长征谣》,是1935年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登上山顶所作,定稿是在当年的12月。

“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六盘山又名陇山,因此甘肃省简称“陇”。六盘山以险峻著称,须经六重盘道才能登顶,所以名为“六盘”。

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登上六盘山,极目远眺,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四面八方的北国之秋一下子映入眼帘,在红旗漫卷的西风中,毛泽东慨然命笔,写下了这首既脍炙人口又豪情万丈的词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我们知道,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一直有着“天下”视野。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就明确提出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所以,我们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眼前立即浮现人民+++占领南京的磅礴气势;读“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总能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大雨中北戴河的苍茫意境。在毛泽东的作品里,类似这样充满革命豪情的诗词还有很多。通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革命家的情怀,和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福祉,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正是《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让六盘山名扬天下。据记载,因为六盘山的重要战略意义,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等都曾到过这里。《资治通鉴》里明确记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起驾长安,亲临六盘,视察马政。因为在古代,马政向来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杀匈奴的十大名将?

一、 李牧(战国)

战国时期,匈奴趁中原诸侯争霸,在北方千里边塞肆虐抢夺,如入无人之境。李牧—战国唯一防御外族入侵的天才将领,他带领的赵国骑兵是连秦国都惧怕三分的王者之师。北上雁门未尝一败。

公元前244年,再次大举南下的匈奴人不知道他们将有来无回。李牧此战全歼10万匈奴骑兵,只剩单于带领十几名随从仓皇逃窜。李牧毕其功于一役,自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二、 卫青(汉朝)

许多人轻视卫青,是因为他与汉武帝的“裙带”关系。李广迷路误期被他责罚后++,李广的小儿子报复他后又被霍去病射杀。但卫青没做错什么,正是这个奴隶出身的将军让大汉开始扬眉吐气。

公元前129年,汉朝第一次反击匈奴,三路大军连遭惨败,惟独卫青成功歼敌8百人。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卫青两次奇袭匈奴主力。漠北会战更是击溃匈奴单于主力。他终结了大汉纳贡、和亲的耻辱。

三、霍去病(汉朝)

他简直是为骑兵而生,有着与年纪不符的自傲与张狂。只活了24岁的他,让匈奴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17岁率800骑兵斩杀匈奴2000多。19岁河西之战歼敌4万多,同年迫使浑邪王率4万匈奴降汉。23岁率5万骑兵击杀匈奴7万人,封狼居胥后一直追杀到贝加尔湖,使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四、陈庆之(南朝,粱)

他是陪梁武帝下棋的文官,身体羸弱连弓都拉不开,却创造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神话战绩。

公元527年,面对涡阳城15万北魏援军,陈庆之率200轻骑连夜突袭,迫使北魏连筑十三座营垒防守。他连克四座营垒后梁军乘势追击,北魏全军覆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攻守长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攻守长城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不到长城不好汉典故_杀匈奴的十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