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历史与文化保护目的?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切入口。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历史文化保护作为一项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就具体的保护工作目的来说:
1.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能够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2.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
3.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优越的条件。
清远有什麽历史文化?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与农村文明有关的古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杜牧《江南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翁卷《乡村四月》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 白居易《村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 乡村旅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 乡村旅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