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故事?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节,当时还另外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和贤臣介子推。当时在宫廷内发生了内乱,晋国太子的异母兄弟想除掉他,夺得皇帝之位。为了逃避被害,最后逃出宫中四处流浪,还带着最忠诚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现断食的程度,介子推毫无犹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解饥饿,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动。这件事一直被晋国太子放在心里。19年后,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后。叫晋文公。当时很多帮助晋文公的臣子都进宫行赏了,可是却不见介子推来。当时介子推并不想去,更没想到介子推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隐居山中。晋文公心里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并不想回去受赏。最后晋文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火势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亲都意外烧死了。

十分后悔的晋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决定把介子推其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许百姓烧火吃饭,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纪念介子推,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再介山的介子推坟上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按时去扫墓祭拜介子推。于是这天寒食节又被定为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属于二个节日的。到唐代的时候,二个节日很相近,就定为清明节和寒食节为同一天,于是在清明节当天就出现了扫墓的习惯。

侄子给姑姑上坟是什么典故?

侄子给姑姑上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传统的祭祀只祭祀自己家的长辈去,姑姑是外嫁女需要到别人家里的。这个典故源于武则天登基以后,大肆的迫害李唐宗室连自己的儿子也受到波及,一度想传位给侄子武三思,让武周延续。

狄仁杰直言武则天,只听说儿子祭祀母亲,没听说侄子给姑姑立庙供奉的。从而使得武则天改变主意改立儿子为太子

出自大周时期(唐朝前期),武则天准备传位给自己的侄子以使武家永享天下,但有些犹豫。于是她就问近臣狄仁杰“我是传位给侄子,还是传位给儿子”,狄仁杰回答她“自古至今,我只听说过儿子给娘上坟的,没听说过侄子给姑姑上坟的,所以就有这个

清明佳话?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重耳好心却办成了傻事。后悔莫及。成了一个千古的哀伤憾事,被人记忆和传诵。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成了“寒食节”的来源。也可能是晋文公的忏悔弥补吧。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一个多么深沉的历史说明和清明节挂上了勾。晋文公和介子推这一对君臣的佳话成了清明节的起源。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传说有关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坟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坟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侄子给姑姑上坟是什么典故,上坟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