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云南历代进士名录?

明清两代,云南文化、经济长足发展,知识分子士绅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对边远、封闭、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崛起、壮大又与明初汉族大规模++云南以及科举取士密切相关。较保守地估计,明代大约有300万汉族++云南。云南明代的科举考试,乡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癸酉科,这年到应天府(南京)参加乡试的云南人,有李忠、杨嵩两人中举;会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这年参加会试的云南举子,有昆明人李忠中进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诏停科举,云南也和全国一样废除了科举考试。

  明清两代,全国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云南仅有数次未参加考试。明清两代的会试和殿试,全国共取文进士51624人,云南籍(包括在云南的外省籍人士的后代)举子共有950人(明代257人,清代693人)中文进士。笔者收集资料多年,经过较细致的整理、划分,大体上可以把这950个进士的籍贯按云南如今的行政区划归属于下(具体人名略):

  昆明市的盘龙、五华、西山、官渡4区,明清两代都属于昆明县。明代有51人中进士,清代有163人中进士,居全省州县之首。

  大理市是由明清时期的太和县、赵州(今大理凤仪镇)合并而成的。太和、赵州二州县明代有42人(太和县40人,赵州2人)中进士,清代有70人(太和县49人,赵州21人)中进士。

  石屏县,明清时期称为石屏州。明代有10人中进士,清代有53人(55人次)中进士。石屏的袁嘉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中第二甲62名进士;同年举行的经济特科,袁嘉谷又中第一等第1名,因而有中“特科状元”之说。

白族人文历史?

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白族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1253年,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代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川清代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川清代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白族人文历史,江川清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