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河南当地的过年习俗都有哪些?

洛阳过年的一些习俗。

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需要从外头面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个大桶装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东西,打碎了是破财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东西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现在初五也是商家过完年开业的日子,在这天,除了放鞭炮,还会有舞龙舞狮,预示新的一年,生意也能红红火火。今年的大年初五,洛阳新都汇最具特色,每年不光有舞狮表演,还有各种拜年活动!大家都可以来新都汇看舞狮表演,蹭蹭福气哦!

洛阳婚嫁的风俗谁知道啊?

洛阳婚嫁的风俗有谁知道啊?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在我们这里是双方愿意男方向女方下聘礼,多少自定。选定吉日,男方派遣车队迎亲,到娘家行要红包,吃饺子饭后,新娘上轿车出发。到家后鸣炮奏乐,拜天地入洞房先拜客即长辈,完成后入席就歺,结束。

洛阳的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洛阳的清明节有以下习俗:

2、烧包袱: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3、拜“城隍爷”: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4、踏青:踏青也叫春游,古时候称探春、迎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是郊游的大好时机。传说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时期,这个习俗尤为兴盛。

5、荡秋千:清明节荡秋千,也是流传已经的古老习俗,最早叫荡千秋,后来因为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荡秋千。开始的秋千都是由树枝做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锻炼人的胆量,让人更加勇敢,又能增进身体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6、拔河:拔河的游戏,我们小时候一般都玩过,这个活动其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期才开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期间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所以从那时起,拔河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了,一直流传至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洛阳 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洛阳 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洛阳河南当地的过年习俗都有哪些 洛阳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