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外关系和科技成就?
郑和下西洋
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同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它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愈演愈烈,酿成倭患。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道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后开赴福建,广东等,与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明朝对外开放,郑和下西洋,让中国和南亚、西亚、非洲有了紧密联系,打通航线,扩大经济文化交流。
科技巨大成就,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天工开物”,宋应星的“农政全书”在医学、农学上影响巨大。
中国科技崛起的历史意义?
军事科技上:两弹成功爆炸,火箭、卫星顺利上天、神六、神七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与国外合作发射卫星计划,我国开始向航天科技领域发展。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为发展中国谋福利,参与到各个国际事项。
外交上:与各个国家开展友好关系,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合作,增加对非洲的援助,参与到更多的国际事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从沿海经济圈到西部大开放,从少数人致富到全国人民慢慢都富裕起来,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社会文化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中。
1956到1966重要工程和科技成就?
1、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
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现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我国航天技术,就是从1956年起步的。
对于这个时期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科技进步,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4、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外交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外交中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