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人物讲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请用一句话概括辛弃疾的一生?

他是词人,也是将领;

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

被称为“词中之龙”,

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

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

他是辛弃疾。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刘克庄即说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透轩集序》)。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也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与他大致同时的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韩元吉、袁去华、刘仙伦、戴复古等词人,或传其衣钵,或与其词风相近,都属同一词派。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而下面这类词作:

辛弃疾为什么喜欢孙权?

因为在辛弃疾看来,孙权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能在东汉末年纷乱时期,继承父兄的事业,守住江东,能当世英雄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认为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分庭抗礼。

因此,辛弃疾有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说到底,其实是对家国对民族的情重意切,可以说,辛弃疾之于孙权的情钟四海,是他丰富内心世界的展露,有对偏安小朝廷的不满,有对自己遭际的不平,有对前人光辉业绩的追慕,有对失去北方大片领土的悲愤,有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谈辛弃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谈辛弃疾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辛弃疾人物讲解_请用一句话概括辛弃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