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1873年,德、奥、 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 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
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17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704年英、法签订协定17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同样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何应钦和陈诚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自蒋家王朝上位以来,蒋介石就一直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核心人物。当然,蒋介石能够长期坐稳高位,肯定缺不了有人帮衬,其中最主要的助手就是何应钦和陈诚。
据资料记载,蒋介石统治之初,主要依靠的就是其一手经营起来的黄埔学生军,这些人被时人称之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由于利益纠葛不同,在黄埔嫡系中也分出了不少派系,而何应钦系和陈诚系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何应钦是黄埔军校的战术总教官,在黄埔生中的威望仅次于蒋介石。1925年,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期间,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被编入东征联军序列,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而陈诚当时还只是个炮兵连长的下层军官。
东征战役结束后,何应钦、陈诚都因军功升迁。不过,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何应钦的军事才能逐渐凸显,一跃成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甚至一度担任东征军的总指挥。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也对何应钦委以重任,让他掌控麾下军队。
尽管蒋介石对何应钦倍加信任,但还是抵不过“利益”二字。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就遭遇了第一次政治危机,之后更是被迫辞职下野。据悉,在此次政治危机中,原本蒋介石是有机会翻盘的,可他没想到何应钦却在关键时刻翻脸了。
当时在弹劾会场上蒋介石环顾四周,将希望寄托于何应钦身上,希望何应钦能站出来支持自己,但何应钦却默不作声,坐视蒋介石被迫下野。此事之后,蒋介石彻底对何应钦死心,开始物色新的亲信,而陈诚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不同于何应钦在军内盘根错节的势力,陈诚在军内可以说毫无根基。尤其在陈诚的恩师—保定系的首领邓演达失势后,陈诚一时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要知道,当时何应钦麾下的“士官系”与邓演达的“保定系”势同水火,而作为邓演达亲信的陈诚自然不能得到何应钦一方的接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上的三大军事集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三大军事集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