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街道名称由来?

局前街东起和平路,西至北大街,全长1070米。明初洪武年间,常州知府张度在此设立杂造局,为地方制造缎匹、箭枝之场所。因此街位于制造局前故名。西段为县巷“武进县衙”。街内古建遗址林立,是郡城子城厢。百年名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就位于此街。

大庙弄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此处建有府城隍庙,原称城隍庙巷。明洪武初题木主像“常州府城隍之神”,春秋合祭,为常州八庙之一。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又于府城隍庙东另建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庙,故府城隍庙称大城隍庙,弄因此得名。1933年,府城隍庙改建为中山纪念堂。

官保巷

“官保巷”位于常州老城区中,东起小河沿,西至北大街,长170米,原先宽只有1.5—2米,后拓宽。现如今这条巷子就在“新世纪商城”的中间,名称还在。

此处在古代是为考取功名的考生报喜的人所聚居的地方。该巷原名叫“官报巷”,后来“报”衍化为“保”,于是就称之为“官保巷”了。

县直街

县直街,南通延陵西路,北达局前街,全长仅200米不到。原为武进县衙前的直街,因以为名。现在12路、42路、B22路公交站台仍沿用这个街名。

县直街上原有一家“大光明电影院”,是当时设施最好的电影院。那时常州一句顺口溜:“大光明看电影,马复兴吃点心,人民公园谈爱情”,一时成为时尚的娱乐场所。1983年改作市政府会场,“大光明”这块招牌就失去了光环。

此外,当时这条街上还有远近闻名的老大房茶食店,经营各色糕饼茶食、糖果饼干,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绿杨饭店和创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德泰恒菜馆,当时可谓是常州人一饱口福和眼福的好地方。

南京路步行街特产哪里买?


1、邵万生

邵万生是南京路的一个拥有159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以专自经营传统的宁绍风味槽醉食品为主,其中醉泥螺和醉蟹不仅在上海闻名,在港澳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很出名,此外还有腌腊火腿、南北山珍海味以及全国各地的土特产。

2、老大房

老大房最具特色就是熏鱼和鲜肉月饼了,特别是熏鱼外面裹着的一层糖浆,用祖传秘方配制而成,咸中带甜、外脆内酥,风味独特,鲜肉月饼酥脆外皮包裹精制肉酱,经过260度的高温烘烤制成,精致小巧,吃起来肥而不腻,唇齿留香。

3、蔡同德

蔡同德是一个自制各类膏、药酒的工场和销售自创产品的店铺,主要出售各种丸、散、膏、丹、胶、露、药酒和配方,工厂内煎熬煎熬驴皮、龟版、虎骨、鹿骨等胶剂,以虎骨木瓜酒和洞天长春膏最为出名,是沪上四大国药号之一。

苏州米粉糕点有哪些?

苏式糕点是江苏省苏州市及周边地区所产的特色糕点的统称,其馅料多用果仁、猪板油丁,用桂花、玫瑰调香,口味重甜。苏式糕点在中国传统糕点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糕点主要帮式之一。据有关史料,苏式糕点萌芽于春秋,起源于隋唐,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继承、发扬、创新于现代。

1 枣泥麻饼

枣泥麻饼,是中国传统名点,苏式糕点。第一产地于吴中木渎,代表为乾生元,麻饼以脆硬为主要特色。第二产地在相城区湘城镇,代表为湘城老大房,麻饼以软糯为主要特色。两者皆为百年老店。制作时用适量的面粉、饴糖、鸡蛋、生油、小苏打,拌和成团,加入蒸熟捣烂的黑枣泥、熟猪油、松子仁、瓜子仁、糖桂花等,放在150-180℃的炉壁内烘烤而成。香甜可口,独具风味。

2 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源于苏州,属于苏式糕点,被江浙地区的人民喜爱。苏式月饼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酥脆。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苏式月饼的制作技艺实际上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源于唐朝,盛于宋朝。

3 桂花猪油年糕

桂花猪油年糕,玉色,桂花香味;薄荷猪油年糕,绿色,清凉味。把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的玫瑰花、桂花、橙子皮等,经腌制加工,成为苏式糕点添加色彩和香味的辅料。

4 大方糕

大方糕(苏式)是江苏地区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具有皮薄馅重,色泽洁白,热蒸供应等特点。该制品时令性强,一般清明上市,端午落令。有甜、咸之分,甜味有玫瑰、百果、薄荷、豆沙四色大方糕;咸味有鲜肉大方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大房镇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大房镇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常州街道名称由来_南京路步行街特产哪里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