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有哪些?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2、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3、清代到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扬州画派”)、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明清山水画的特色?
明清山水画,前期以工笔为主, 后期以写意见长 , 明代时期 明代中期以前宫廷绘画继承了两宋院体而重新昌盛,出现了像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大家。
而其画风所及,又形成了地区的流派特色,产生了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
明中、后期,宋元以来的文人水墨画风才得以重新复兴,发展为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由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
在花鸟画方面,技法不时有所创新,陈淳、徐渭所开拓出的大写意花鸟,笔墨豪迈,对清季花鸟画坛影响很大。
为什么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突出?
文人画的兴起与变革
明代的绘画是沿着宋元的基础演变发展的,整个明代300 年中,江浙一代的绘画活动非常繁盛,初期,以职业画家为主的浙派受到了社会欣赏和重视,宫廷绘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得到了发展,国家把技艺高超的职业画家选+++为帝王绘制画像,创作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历史画以及道释壁画和供皇室赏玩的山水花鸟画。中期,苏州地区的文人画开始兴起,并因社会上追求风雅之气,走向雅俗共赏的艺术趋向,形成了盛世巨大的吴门画派。后期,文人画开始呈现多元的趋势,以徐渭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提倡笔墨情趣的山水画,以陈洪绶为代表的人物画,和以曾鲸为代表的肖像画开始崭露头角。
明代中后期绘画是自元以来的另一个高峰,董其昌是个颠覆性的人物,其影响直至民国初年。他的《夏木垂阴图》中以更为抽象的局部来表现山石树木的走势,如何再现自然在此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山石的抽象性中,寻求与传统、自然的调和。因此,如何“酝酿古法”成为董其昌山水中极为重要的课题。清朝的八大山人就有很多仿董的山水册页,其浓淡墨迹的堆拓和用笔的奇突皆传自董氏。同时,对具象写实的摒弃使许多有悟性的画家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徐渭、八大等人的一些作品沉着痛快,酣畅淋漓,几乎已经有了抽象画的意蕴。董其昌一手推动的“新古典主义”,让清代的画坛盛行泥古临摹之风。
明清文人画形成一个阶层
明末清初,由文人士大夫组成的文人画队伍已然声势浩大。董其昌对当时艺坛风尚的把握十足敏锐,所以他登高一呼,便应者云集。与他相应和的,正是那些并非科班出身,但能书善写的文人雅士。由此,绘画的地位骤然拔高,成为“精英阶层”的擅长。他们无论在朝在野,都占据着社会的高层,文人画之所以绵亘300 年,依赖的也是这个操纵着艺术主流趣味的文人士大夫阶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清历史文化代表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清历史文化代表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