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的习俗?

被称为灯节的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逛花灯起源自西汉,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便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关于灯笼的习俗?

过年挂灯笼是民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赏花灯习俗的特点?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灯节”,在这天观灯、赏灯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内容。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此风俗历代相沿,到唐宋时期,达到极盛。当然这也得益于东汉末年蜡烛的出现,以及蜡烛在魏晋时期的广泛应用。唐代,在上元夜,不仅百姓燃灯庆贺,连皇帝也不时与后妃出宫“微行观灯”,甚至“放宫女数千人看灯”。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城市的上元夜几乎成了居民们的狂欢节,传统城市的光文化也随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元宵灯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灯饰的奇幻方面,精美都超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俗化,民俗特色更鲜明。
据了解,除了游玩欣赏供人娱乐以外,元宵的花灯还有祈求生育的功能。据传,元宵花灯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生育吉祥物。很多地方元宵节都有送花灯以祝生子的习俗。人们除了送灯祈求生子以外,民间还有“走桥摸丁”的习俗。“摸门钉”,又称“摸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
赏花灯离不开猜灯打谜。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至今。除了赏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后来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的内容。民俗专家表示,这些活动年年扮演,盛行不衰,元宵节可说是中国的狂欢节。其风俗活动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更显得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宵节花灯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宵节花灯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关于灯笼的习俗,元宵节花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