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男性优雅的名字?
之所以要取字,是因为在古代等级礼仪分明,尊就是尊,卑就是卑,上下长幼有序,所以称呼自然也很讲究,同辈之间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取个字用于社会交际别人对你的称呼会方便些,长辈称自己的名,或者自己称自己的名表示谦逊就没问题。
我们可能觉得很麻烦,但在古代,取字还是一种人成年的标志,也可以说仪式感。从周朝开始,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行笄礼,按《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就拿三国的历史人物来说吧,如果我们按姓+表字的方式称呼他们,会发现很多人的名字都特别好听,比姓+名的方式美感强多了,这里只列举6个例子。
阚德润
看到“阚德润”大家可能一脸懵,但要说“阚泽”的话,就知道他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拿诈降书把曹操忽悠瘸了的人了。历史上的阚泽并不是擅长诡辩者,而是凭稳重谦逊的处事风格、博学多知的儒士之风,成为东吴有名的学者大臣,名声特别好,真正是“人如其名”。
阚泽字德润,很明显,“德润”就是名“泽”的一种内涵扩充,《颜氏家训》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的字可以是解释名的意义,也可以用于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再或者显示个人对德行的追求,“泽”字本来就有恩德的美义,阚泽的名字,很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感。
荀文若
荀文若,也就是荀彧。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荀彧在曹操身边的地位有多重要,曹操将他比作汉高祖刘邦身边的三杰之一张良,可惜荀彧和曹操的理想不同,曹操要称魏公,荀彧反对,结果曹操心里不乐意,荀彧也忧愁不已,最终病亡,按《魏氏春秋》记载,则是迫于曹操的压力服毒自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达字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达字的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