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字的故事?
「艾」源出:
艾(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得姓始祖: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艾山有什么典故?
关于“艾山”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玉帝外甥二郎神杨戬,因犯天愆,遭贬被罚。玉帝勒令其在日落前担山填平东海。杨二郎担山追赶太阳,行走间被山石绊一踉跄,二郎神怨道:“此山碍路。”因此,此山得名“碍山”。后因山上多生艾草,遂又称“艾山”。二郎神所挑扁担前后两筐掉下的两块石头,一石在前,为太阳所照呈赤色,称东石;一石在后,为二郎神身影遮挡呈青色,称西石。
还有一种传说:二郎神担山行走途中,突然觉得鞋中有东西硌脚,于是在一座山头上坐下,脱下两只鞋子磕了磕,掉出两块石头,一块石头在东便是东石,一块石头在西便是西石。二郎神所坐的山头便是艾山,他一++坐下形成一个山坳,把艾山分成南北两座山峰,东石和西石在艾山东西两侧,好似艾山的两个耳朵。明清时著名的“胶州八景”中称此景为“石耳争奇”。
艾糍粑(艾馍)的历史?
由来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艾草的人文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艾草的人文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