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糍的由来和传说?

由来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在新昌还有清明送麻糍的习惯。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亲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中元节吃米粑的由来和意义?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祭祀祖先和鬼魂的节日。吃米粑在中元节的习俗中起到了特殊的意义。

据传说,中元节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相传这一天地狱的阎王爷会放出所有的鬼魂,让他们返回世界探望亲人。因此,人们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并准备食物以供祭祀。

吃米粑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其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米粑有着圆满和团聚的寓意,在中元节这个重要的祭祀日子里吃米粑可以象征家庭团圆和亲人间的思念。另一种解释是,传统认为鬼魂容易受寒,吃热腾腾的米粑可以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到安慰和满足。有些地区还认为吃米粑可以避邪和驱散不祥之气。

无论出于哪种解释,吃米粑的意义都是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希望祖先和鬼魂能够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得到安慰和抚慰。此外,吃米粑也是家人团聚、亲情联结的象征,在中元节这一天,家人们会一起品尝米粑,加强亲情和团结。

米粑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但在皖南及赣东南地区,据说是起源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期间流传开的。当时朱元璋为解决将士们温饱问题,求助百姓最后研制出的一种干粮,便于携带,还不怕遇水。

糍粑和米粑完全不同,米粑是以籼米分为材料,有馅料;糍粑是以糯米粉为材料,外部沾有搅碎的芝麻和白糖,其内多没有馅料,或仅有糖、豆沙、芝麻等甜品类,所以糍粑又称麻糍,一般只在中秋节(农历8月15)这天能吃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麻糍节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麻糍节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元节吃米粑的由来和意义,麻糍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