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小故事?
王阳明小故事
五岁说话
王阳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问道于道士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而坐,乐而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王阳明说历史故事?
王守仁审犯人
明代思想家王王守仁(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民间流传着很多王阳明的趣事。
王守仁曾经担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有一天衙役抓到了一个杀人犯,绑在大牢内等待审讯,杀人犯始终不认罪,气焰很嚣张,“有胆就砍了我的头,老子不怕死。”王阳明亲自上场,对杀人犯说:“你不怕死,我和你都脱了衣服再说话”。“你不怕死,把你裤子扒了,我也把裤子脱了,大家++相谈吧。”这时杀人犯气焰明显降低了,“你不怕死,把你++也脱了,再把你拉去游街示众,让乡亲看看你光溜溜的身体”。
杀人犯听了顿时焉了,这时王守仁说:“看来你还是听爱惜名声的,既然你内心还有还在乎身体发肤,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之后杀人犯招供,被流放充军。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名字的由来?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关于“阳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在出生前,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但到了五岁时,他还不会说话,一位高僧路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后来,他在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时,又自号为“阳明子”,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出生时,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但到了五岁时,他还不会说话,一位高僧路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后来,他在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时,又自号为“阳明子”,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
无论是哪种说法,“阳明”这个名字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知”等理念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仁爱的思想和精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华历史王阳明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华历史王阳明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