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盟镇历史典故?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国运衰微,百姓倒悬,四方诸侯纷起,反商狼烟遍地。周武王承八百诸侯之首,高举义旗,在孟津筑会盟台誓师伐纣,一场正义之战拉开序幕。 周武王挽民族于危难是大忠,救百姓于水火为大仁。而伯夷、叔齐僵于传统、固守本本,却误读了“忠”和“仁”的本意。所幸武王不为其所动,登上会盟台发表了史称“孟津之誓”的著名演说——《太誓》,宣告:上天命我灭商,拯救万民!顷刻间,舟车竞发,浪花飞溅,各路大军同仇敌忾,迅速到达黄河北岸,直捣朝歌,殷商宣告灭亡,一个新的朝代从这里诞生。 孟津,不仅是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之一,也是古都洛阳的八关之一。孟津黄河古称孟津河,即黄河的孟津段,西起红崖山,东至扣马村,全长59公里。3000多年前,八百诸侯在此会盟,掀起了惊天巨浪。 孟津又称阴津、河津,津是渡口的意思。《史记·周本纪》中把孟津写作盟津,大抵因诸侯在此会盟,留下个“盟”字作纪念。如今在孟津县,也还有一个会盟镇。《孟津县志》上说,孟津“当天下之要冲,西连关陕,东通曹卫,南北抵京都而达襄樊,可谓形胜之地也”,地理位置很重要。 孟津人说,当年八百诸侯会盟,当然不会在孟津全境展开,应该有一个点。这个点在哪里?有好几种说法。过去,一般说在孟津最东边的扣马村,因为扣马村至今还有个会盟台,上立一块石碑,不方不正,不甚规则,红砂岩质,用隶书写了“会盟台”3个字。但这个台子很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八百诸侯大会盟”的阔大气象,显系后人附会造景。 《泰誓》记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这有些夸张。但武王在此与诸侯会盟并举行誓师,确是真实的。誓词大意是:伐纣顺从民意,势在必行;从梦和占卜来看,克商必胜。誓词还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状,以激发将士奋勇杀敌。
石崇金谷园典故?
话说西晋时候,有个大官叫石崇,家住洛阳城。同时,石崇也是一个大富豪,生活极其奢侈。相传曾与皇帝司马炎的舅舅王凯斗富。
一次宴会上,王恺把宫里赐给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当众抬出来,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自己的财富。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一种器物),顺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轻轻一砸。“克朗”一声,珊瑚被砸得粉碎。
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你还我来。”石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了。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石崇斗富赢了,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开始在城外大兴土木,营造别墅,这个别墅的名字就叫做金谷园。这个别墅占地面积极大,“依邙山、临谷涧”。此园随地势筑台凿地,楼台亭阁,池沼碧波,交辉掩映,加上此园茂树郁郁,修竹亭亭,百花竞艳,整座花园犹如天宫琼宇。洛阳八大景一的“金谷春晴”指的就是这里的春天美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津区红色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津区红色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