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历史文化特点?

婺源县,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

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闻名全国的一个大剧种。婺源徽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徽剧剧目通俗易懂,声腔艺术雅俗共赏。

傩舞是远古时期举行“驱鬼逐疫”祭祀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在古代人们用傩舞来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能够让村里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年的春节期间以及重要的节日,婺源都会表演傩舞。婺源傩舞主要分布在中云镇坑头村,镇头镇游山村,许村镇汾水村,秋口镇长径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湾镇江湾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乡庆源村,沱川乡理坑村、溪头村等地。其中秋口长径村和段莘乡庆源村两处的节目最丰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较完整。

婺源傩舞不仅流传广,而且所表演的节目内容也相当丰富,据调查有傩班10多个,节目100余个,不同名称节目60余个,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逐驱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刘海戏金蟾》、《丞相操兵》、《关公磨刀》,模拟动物习性的《舞仙鹤》、《双猴捉虱》,还有一些表现嬉戏玩耍和棍棒对打的《单棒》、《双棒》、《舞小鬼》及模仿农耕狩猎动作的《耕田》、《捉鸟》等等。

婺源怎么发展起来的?

婺源县,以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而名。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楚国划疆之地,县北浙岭至今耸立有“吴楚分源”界碑。南宋咸淳五年(1269),度宗赵禥以境域系朱熹故乡,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自古以来,是地千崖献奇、万谷汇碧、田园如画,素有“书乡”“茶乡”美誉。

婺源历史悠久。据对境内善山、江村、茅坦庄等地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石网坠、骨针、圜底网纹陶罐、印纹陶片、石斧、石凿等器物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居民活动、孕育文明。早期生活在这方山水的土著先民,属于“越”。古越族以蛇、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善铸铜,并有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他们“饮稻羹鱼”“火耕水耨”,在这里劳垦生息,过着定居的原始农耕生活。

西周前,婺源地域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婺地属于吴国领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吴被越国攻灭归越;吴王夫差的长子吴鸿亦被流放婺源湖山。周显王十四年(前355)楚灭越后,婺源地域划入楚国版图,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灭亡。

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南征降“百越”,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占领古徽州地区,设黝(后改“黟”)、歙二县,归属鄣郡;婺源地域以属歙县地随之隶鄣郡。对于“鄣郡”之名,一说系因婺源北部的三天子鄣(大鄣山)而得。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婺地又随歙县改属丹阳郡。在此秦汉时期,生活在黟、歙地域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封建王朝的暴政,纷纷逃入山中,形成“山越”。山越人刀耕火种,“以渔猎、山伐为业”,遁迹于山林,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西务源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西务源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江西婺源历史文化特点 江西务源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