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被误解和低估的历史人物?
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即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霍光废昌邑王刘贺之后,从民间找到刘询,迎立为帝,是为汉宣帝。同其他几位皇帝相比汉宣帝的名声并不算响亮,但他却是西汉皇帝中有庙号的四人之一,其他三个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由此可见刘询也是一代明君。因为刘询来自民间,所以深知百姓疾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军事上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 ,导致匈奴第一次大分裂,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
汉宣帝剧照
隋炀帝
隋炀帝应该是历史上最可惜的帝王了,也是在我看来手握最好的一副牌却打烂的人。后世对他的很多荒唐传说都是唐朝统治者的抹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唐王朝是替天行道,解救万民于水火。实际上隋炀帝开运河,迁都并重新修建洛阳,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东征西讨,实际上某种程度上也出于维护国家稳定,只不过他做这些事过于急躁了,导致步子太大了扯到了蛋。隋炀帝35岁即位,他老爹隋文帝杨坚给他留下了一个厚实无比的家底,即使是后世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没能达到隋文帝开皇年间巅峰时的情景。如果他能不那么着急,把想做的事分三十年再做完,那么65岁死去的时候他将和秦皇汉武并列,谥号我猜大概会是隋武帝,而不是这个具有讽刺和黑色幽默的,他曾经赠与陈叔宝的炀。
隋炀帝像
后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让人叹惋的皇帝了,他在位仅仅六年,但这期间柴荣整军强兵,南征北讨,内修政治,轻徭薄赋,使得国力蒸蒸日上。他在即位之初,就立下心愿,“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果能给他30年的时间,绝对可以建立一个不受欺侮的大一统王朝,而不是之后卑躬屈膝的北宋。只可惜一代令主,天不假年,出征契丹路上染病,回到京城汴梁不久后就驾崩了。
对姜维最精辟的评价?
对于姜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里,对他的记载是中规中矩、既无拔高也无低估。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人物,可以说他一生只与一个敌国(魏国)一个敌将(邓艾)对垒,他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并无什么出格表现。与三国前期那些多出身草莽的将领不同,姜维履历完整。小小年纪已经参与平定羌、戎叛乱的战事,投奔诸葛亮后深得信任,被诸葛亮选为悉心培养的接班人,27岁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如果说关羽、张飞是出身草莽的将领,那么姜维就是科班出身的学院派将领了。
学院派与草根派的区别就是,他们军事素养高、行事作派有规有矩,什么事情都讲个一二三四五,但不会干什么出格的事,不会给你什么惊喜。比如张飞那种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所以,让他诈降钟会以图东山再起,也是多半不会成功的。诸葛亮选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他身上具有这种特质吧。
姜维此人十分爱惜自己羽毛的人,终其一生,姜维是一个欲求机遇而不得的人,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壮志难酬 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如此坚韧和执着,对诸葛知遇之恩的报答,对蜀汉基业的责任感,很难理解。但他的忠心却没有得到蜀汉各级官员的理解和认同也是一大悲剧。
姜维的操守无疑是高尚的,虽然最后失败了,没那么光彩照人,但更透人心脾。应该承认成功者固然让人钦羡,但坚持理想,毫不退缩更加值得我们钦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被低估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被低估历史人物评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