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瑶人过年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买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肉猪,二十七杀现鸡,二十八杀水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晚团圆酒。”

这是一乎描述瑶人过年的民谣。其实,早在腊月二十前的上半年就已开始“打主意”了,即使是春播一粒种,也是为的能过个好年,夏天采撷的黄花,秋天收获的瓜子,都要留着过年才吃。不过,真正有过年气氛的,当然是腊月二十一以后。那时节,平时看不见几个人影的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就会充满欢声笑语。等鸡唱头遍后,出山赶墟选购年货的山民们便高举着松明火把,火龙般行进在赶墟的路上。天将黄昏,家中的人还得沿途去接。赶墟的人一天往返百来里也不知疲倦。

留在家中的人便忙着磨豆腐,炸果子,包荷叶,清扫房前屋后,在门口贴上“净扫寒门迎宾客,满斟热酒贺新朋”之类的春联等待三十夜晚的来临。

除夕是瑶人最隆重的节日,这天晚上的餐桌上摆满了老鼠、鹿子、野猪、山鸡、青蛙、墨鱼、螃蟹、泥鳅等做的美味佳肴,还有荷包肉、酿豆腐、香菇鸡等瑶家风味的食品,最后一道菜是门前小溪里的鲢拐鱼。有些人家里太穷,做不出三、五道菜,但也要千方百计地做一道叫“鱼”的菜,意为连年有余。酒为红薯酒或米酒。瑶人不善饮用白酒,也不饮啤酒,认为啤酒象马尿。主食是不夹一粒苞米的红米饭。

然后,隆重地请长辈坐在上席,三通鼓响,点燃了鞭炮,祭奠了天地国君师和列祖列宗后便开怀享用辛苦一年后的甘甜。席间免不了回顾一年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和记挂着远嫁他乡和出门在外工作的亲人。

瑶族过年习俗?

“舞春牛”。

舞春牛是瑶族过节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春节期间举行。 活动分三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 春牛由两个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 基本动作是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

瑶族和汉族都有什么习俗?

瑶族习俗很有民族特点,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汉族习俗: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瑶族节日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瑶族节日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瑶族过年习俗,瑶族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