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种玉典故?

典源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 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此条《水经注·鲍丘水注》、《初学记》卷八,《艺文类聚》 卷八十三、《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八零五等皆引之,姓有作“羊”、“阳”,名一作“雍伯”。《周礼》注:“玉之美者曰球,次美者曰蓝。”《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 曰:“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以为对。(孙) 权见而奇之,谓 (诸葛)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很久以前,蓝田县只是终南山古驿道上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山庄,当地一位穷书生杨伯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见山路艰险陡峭,就发扬“雷锋精神”在路边搭起了草亭,供长途跋涉的人们歇脚喝茶,三年来从未间断。

有天,杨伯雍救助了一位身背碎石的老人。临走时,老人送给他一斗碎石,让他种在地里,说能给他带来好运。结果杨伯雍收获了一斗玉石。他便用玉石做成五双白璧做聘礼,娶回一位贤惠漂亮的媳妇。

不过,他们生活的地方终究山石多耕地少,粮食常常减产,杨伯雍不忍看当地农民挨饿,便把玉石分给百姓让他们下山换粮食。可人贪婪的劣根性足以毁掉一切,穷山庄里藏美玉的消息传开后,++很快勾结起来将玉石洗劫一空。

玉石被掠走的消息惊动了神仙,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幻化成背石老人的太白金星托梦给杨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青山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能在深山觅得真正的玉石,而++只能采得未成玉的次等石。

玉种蓝田典故解释?

陕西省蓝田县因玉而名。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蓝田县,县东南有蓝田山。《太平寰宇记》载:“山出美玉。《周礼》注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

传说太白金星托梦给济贫行善的书生杨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并予其一斗石子,嘱在平坦有石之处种之,伯雍种其石,果见玉生于石上,后又以玉为媒,娶得贤妻。

白鹿原典故?

白鹿塬因有白鹿出现而名,根据《后汉书·都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塬,周平王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塬,以是名。”

白鹿塬,也称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浐河以东,蓝田县西南方,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焦汤河以北;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

尾生抱柱的故事发生在蓝田的哪里?

尾生抱柱的故事发生在今蓝田县东南蓝峪水上的蓝桥。能抱梁柱而死的桥,可推知是桩柱式桥墩的双跨以上的梁桥了。蓝桥从此出名。后人也以“尾生之信”为典故,一则以此赞誉坚守信约、至死不渝的精神;二则以此嘲讽那些坚守信约而不顾其他,未免有些迂腐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蓝田古代历史故事名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蓝田古代历史故事名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蓝田种玉典故_玉种蓝田典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