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的历史文化?

三明在历史上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是客家人形成并繁衍生息的重要居住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10个县(市、区)是客家县,即宁化、清流、明溪、将乐、沙县、建宁、泰宁、永安、梅列和三元为客家县。此外,尤溪县和大田县也有部分客家乡镇、客家村。在唐宋期间,三明各县市成为大批中原++躲避战乱和灾荒而辗转南迁的重要聚居地,为孕育客家民系、形成客家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客家祖地。尤其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在客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中,有190个与宁化石壁有亲缘关系。因此,民间流传“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被客家研究专家学者定位为“客家中转站”、“客家早期聚散中心”“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客家人寻根谒祖的圣地。客家祖地三明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着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深、语缘通、神缘合、俗缘同、商缘广的八缘之亲,是一种姓氏的“根”和文化的“脉”的关系,密不可分。据考证,目前台湾600万客家人中与三明(尤其是宁化)有亲缘关系的多达97姓。

  宁化县是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客家地域特色明显,县内民间信仰、语言、饮食、建筑、传统技艺、婚丧习俗等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中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门类齐全,尤其珍稀。为加快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县文旅局拟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挖掘宁化千年古县、客家祖地风貌,开展县内外全民参与的“宁化记忆”推选活动,择机复建一码头、一条街、一口井、一作坊等碎片式千年客家记忆场景,恢复千年客家味道,打造夜游经济。二是抓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开展具有宁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联合文化、农业、小吃办等部门整合提升县内乡村特色风光、小吃、土特产品、民俗节庆活动等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来宁化开启“寻根之旅”、“红色之旅”、“康养之旅”、“美食之旅”、“研学之旅”。 

盘点:福建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1、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2、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商人交出++,并将没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嗯福建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嗯福建的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盘点:福建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嗯福建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