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范姓是谁的后裔?

范姓 出自祁姓。为帝尧刘累之后,杜伯之子孙。西周时期,杜伯儿子逃到晋国,改姓士。晋景公时,士会为名将,因为军功,封于随,后改封在范,子孙以封邑为姓。

唐乾符元年(874),范坤举家由河内避乱徙居杭州,后入闽至南剑州(建阳),再迁居宁化黄竹迳开基,后裔迁江西石城。范仲淹四世孙衡公与其弟衍公回迁入闽,自清流迁居宁化石壁。

福建范氏有多少人?

具不完全统计,范姓人口在三明市姓氏人口中列第22位,约共有2878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 07%。三明市范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大田、宁化两县。两县范姓人口共有约14576人,占全市范姓总人口的50. 64%。其中,以大田县范姓人口最多,有约8505人,占全市范姓总人口的29. 55%。

其他依次为:宁化县约6071人,沙县约2838人,永安市约2479人,泰宁县约2348人,将乐县约2248人,三明市区约1749人,明溪县约957人,清流县约606人,尤溪县约567人,建宁县约415人。

范姓是怎么来的50字?

1、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往上可追源到黄帝轩辕氏及少典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到了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正卿中军将,被封到了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是晋国六卿之一。

1. 范姓是由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姓氏之一。
2.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姓氏往往与其所属的封地或封爵有关。
范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由于某位祖先被封在范国,后来子孙便以范作为姓氏。
3. 范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知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都姓范,如范仲淹、范蠡等。
如今,范姓已经成为中国姓氏中常见的一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范姓属于?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湖南宝庆、长沙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还有陆河范氏,在那的一世祠,历今有24代,16万子孙。但此地字辈已失,以世论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建范姓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建范姓历史人物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福建范氏有多少人,福建范姓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