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十六要散灯花?

正月十六撒灯花,是彰武农村欢度春节的民间习俗之一,是乡亲们继除夕夜之后的又一个“狂欢夜”。在我童年的时候,曾经亲历过两次撒灯花,后因“文革”开始,撒灯花被当做“封建迷信”活动而禁止了。

当一轮圆月升起在天空,大地上洒满一片银辉,各家各户屋檐下的红灯笼已经亮起的时候,从生产队的大院里敲锣打鼓地涌出一队人马。前边是四个虎背熊腰,头裹白羊肚手巾,一袭黑棉袄黑棉裤,腰扎红腰带的年轻小伙子。这四个人像抬花轿似地抬着一口大号铁锅,锅里面盛放着用煤油浸泡的棉花籽和锯末子。旁边有一位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是此行的领队,和四个小伙子一样的打扮,他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拎着一把长柄铁铲。火把指向哪里,队伍就向哪个方向行进。最后边是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乐队和一群跟着看热闹起哄的村民们。

这队人马就是撒灯花的人们。他们每经过一个路口,由领队用铁铲从锅里铲出一铲子棉花籽撒在路口,然后用火把点燃。在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口,也要撒灯花,只是不管到了谁家,这家的主人都要往锅里倒一盏灯油。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照明,所以家家都有煤油。当领队往地上撒灯花的时候,锣鼓震天,唢呐悦耳,看热闹的人群欢声如潮,场面非常火爆。

撒灯花的队伍沿街走了一遍,再顺原路返回,给将要熄灭的灯花添料,这时已经有大半夜了。茫茫夜色中,满山村里灯花朵朵,火光熊熊,仿佛整个山村由火龙缠绕,把夜幕笼罩下的村庄照得通明,宛如白昼。尤其是每一朵灯花旁,都围拢着几个人在蹦跳,他们一边看护灯花避免失火,一边欢呼雀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灯花的做法?

北京保定一带,春节多有捏灯花点灯花祈福的习俗。而灯花的燃放时间、叠制方法和使用材料等又因地而宜,各有不同。有一年在保定阜平过春节,于是对当地点灯花的习俗就有了一些了解。大概最初的灯花是用香油浸了放到灯碗里燃放,所以叫灯花。现在当地点灯花的风俗还保留着,只是形式演变了不少。在这里,就我所知道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当地灯花所用材料,为五色皱纹纸。计有红、紫、黄、蓝、绿等色。一般在除夕晚上,忙完年后,开始捏灯花。正月初一早晨天亮前点灯花。捏灯花前,先将五色纸裁成约15公分长5公分宽的长条,然后沿纵线对折。捏灯花之前,必须先洗手,以示尊敬。捏时,将五色纸缠于右手食指上,用左手捏住纸的两端,拧上多半圈,就成为一个灯花。随即用右手拇指将灯花打结处压在食指上轻轻捏一下,将灯花定型。然后对着灯花轻轻吹口气,再将之放入簸箕中。晚饭过后,一家人盘腿坐在炕上,边捏灯花边谈论着去年得失明年生计,聊着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奇闻趣事,其乐也融融。

  初一早晨,天还没放亮,一家人就要起来点灯花了。,一这项活动一般由家中长辈女性(如奶奶、妈妈)主持,孩子们配合。预先准备一双筷子(要求干净干燥)、一支红色蜡烛和一个瓷盘(亦要求干净干燥)。先由奶奶(或妈妈)点燃蜡烛,交入孩子手中,总要再三叮咛几遍:“可不敢灭了!可不敢灭了!”于是,孩子们就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圣火,跟着奶奶(或妈妈)开始点灯花。点灯花时,奶奶(或妈妈)用筷子从簸箕中夹起九朵灯花(因九为阳数),一般五色要全,在烛火上点起,必恭必敬地放到屋子的每个角落及屋中央。点起之后,大人孩子要一起轻声念诵:“灯花明,灯花灵,照到哪里哪喜庆”等吉利的话直到灯花自然燃灭,再进行下一处。点灯花的顺序,一般是从内到外。即先从卧室点起,再堂屋,再庭院水井等。不方便直接点放灯花的地方(如炕上等),就将点起的灯花放入干净的瓷盘中,再将瓷盘放到要点灯花的位置。关键的原则在于要全,不落项。外面住宅地基的四角以及附属建筑如厕所猪圈牛棚鸡窝等处都要点灯花祈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灯花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灯花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灯花的做法,灯花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