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的典故?

"讳疾忌医"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来自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该典故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景监因身体生病而不愿请医生治疗的故事。

据传,景监患有一种名为"癫痫"的疾病,常常发作,并且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病情,他不愿意请医生诊治。然而,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发作,摔倒受伤,病情恶化。最终,景监才无奈地请来医生进行治疗,但因为疾病已经严重耽误,最终不治而亡。

这个典故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面对自身问题或疾病,我们不应该迁延、回避,而是应该及早求助专业人士,接受治疗或寻求帮助。忌医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还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讳疾忌医"成为一个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回避解决、不愿求助的行为,提醒人们及时面对和处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

讳疾忌医故事全集?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成语“诲疾忌医”出自哪个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

原文节选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ò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成现在白话文的意思是: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病不治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病不治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讳疾忌医的典故 有病不治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