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文化的起源发展?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6年。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
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
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
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
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
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湖北恩施民俗文化介绍,具体详细?
恩施州还是巴文化的发源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歌海如潮。所以,恩施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
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古朴善良的恩施土家族苗族儿女演绎的民族风情,更是韵味绵长。这里有东方情人节———土家“女儿会”;土家人的生死歌舞———巴东“撒尔嗬”;这里还有29首世界民歌之一的《龙船调》……这是古老的土家族苗族先人们留给我们无价的宝藏。
这里的山、水、洞,情,无不让人神往,神奇美丽的恩施名副其实。
恩施1983年前叫什么?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鄂西州”这个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恩施只是“鄂西”的一部分即鄂西南,并不包括鄂西北,人们习惯上认为“鄂西”泛指宜昌地区、郧阳地区和原恩施地区的一部分,其英文翻译为“湖北的西部”,因此,宜昌、郧阳等地的一些企业名称也冠以“鄂西”,容易发生混淆;
“鄂西州”这个简称容易与省内的“鄂州”相混淆,致使一些资金、信件被错投,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受到影响,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反应强烈,要求更改自治州名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北恩施古代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北恩施古代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