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讲学的典故?

杏坛讲学是一个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庄子·渔父》。该典故说的是孔子在杏坛讲学,收++三千,授六艺之学。后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现在也用来比喻教育界。

相传孔子当年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读书。在孔子之前,学校都叫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把私塾改成学校的人,因此后人把孔子称为“孔圣人”,把他讲学的地方称为“杏坛”。为纪念孔子,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就有“杏坛”的古迹。

泮池的典故?

“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

“泮池”原指周代诸侯所设学校的半圆形的池,学校即泮宫,因此,古人的这种入学礼也被称为“入泮礼”。具体来说,入泮礼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四个环节。

《礼记》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让学生明白仪容整洁之重要性的“正衣冠”便是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个内容:新生在入学时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助整理好衣冠后,才能到学堂前恭立,等待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德阳的文庙有什么故事?

德阳的文庙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在很久以前,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朝廷里辅佐鲁君。有一次,叔孙武叔大夫和子贡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子贡的学问比老师孔子还要高深。子贡回答:“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够到肩膀那么高,人们都能窥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很少呢。”这是对孔子学说、思想与品德的赞美。

在清朝时期,德阳孔庙中每年仲春、仲秋之时,皇帝都会钦定举办祭孔祀典,仪式内容丰富,包含部分众多,行礼过程与乐舞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祭孔特色。

德阳文庙是一座古老的学府,历经兴衰,曾经被毁于火灾。但在清朝乾隆年间,文庙得到重建。文庙内有许多历代名人的题词和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文学家唐顺之的《德阳书院记》。这篇文章以文庙为背景,讲述了唐顺之在德阳书院的学习和生活。文庙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代表了德阳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精神。

平定文庙大成殿的故事?

原旧址在平定县城东南隅。

宋元丰六年(1083)建。元至正年间(1341-1368)毁。明洪武二年(1369) 平定知州程宗道移建至现平定县城关镇城里小学校内。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现存大成殿棂灵门、牌楼均为清代结构。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2间,七架檩,殿顶单檐歇山式。殿前设月台,周边立有望柱、拦板。建筑宏伟壮观,是全市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建筑。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孔庙相关历史故事名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孔庙相关历史故事名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泮池的典故,孔庙相关历史故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