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取汉中读后感550?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了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也不甘心它落入曹操手中,于是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在汉中之战开始时,刘备在争夺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刘备用“知迂直之计”,善于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成功地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从而争得了这场战争的制胜权,最终占据了汉中,迫使曹军退出了四川,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巩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统治。

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事篇》中提出,用兵作战最困难之处在于争夺制胜条件。从刘备、曹操争夺汉中之战中,确实证实了孙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交战之初,曹操据汉中,扼守阳平关这一军事要地,打退了刘备军队的多次进攻,使得刘备处于被动状态之中;而后来,当刘备占据了另一更为有利的军事要地定军山时,形势便完全发生了逆转。刘备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受制于人变为制人――能够以逸待劳,调动曹军,使曹军疲于奔命,来回奔走,以致于陷入了战不得、进退两难的境地。

正如《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所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借助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扼制它的主力,控制其要害,但这必须要循序渐进。我们在学习上不也应该这样吗?

或许不是反客为主,只要成绩在班中中等之上也不是那么难,但主要不是因为他人没考好,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与“反客为主”是不一样的。

刘备称王读后感?

刘备在拿下了汉中、西城、上庸与房陵四个郡以后,声势浩大。同时,关羽在荆州,也准备得差不多完成,即将对曹仁进攻,争夺襄阳樊城。

当时的形势,似乎曹操已经走下坡路,夏侯渊全军覆没,他本人亲自率兵抵达遮要,竟然达不到与刘备交锋的目的而撤军,虽没有战败,也算是败。

刘备的左右与他自己,认为消灭曹操的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而为了号召天下英雄与团结自己的部下,刘备不可以不称王。

刘备倒并不是最先有这个意思的人。他是“被动”的;不过,到了后来,他终于接受了左右的怂恿,于是“自称汉中王”五个字的贬语就被司马光等历史家,加在他的头上。

司马光及其助手,在他们所写的《资治通鉴》里面,对曹操相当客气。曹操之称“魏王”,也何尝不是“自称”?《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却是“进魏公操爵为王”。至少就字面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献帝主动升魏公曹操为魏王。

刘备称汉中王,在事实上确是等于自称。而形式上是由马超、许靖等等一百二十个人联名上奏给汉献帝,说他们因为曹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所以“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备大司马。”将来,消灭了曹操以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诏擅封之)罪,虽死无恨。“

刘备同时也上了一张表给汉献帝,说:“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意,拜受(大司马之)印,(汉中王之)玺,以崇国威。……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中历史文化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中历史文化书籍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诸葛亮智取汉中读后感550_刘备称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