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1、立春的由来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示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2、立春习俗有哪些?

①迎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②游春

与礼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间更多了热闹庆贺的气息。这一天的活动称为迎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③鞭春牛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什么是立春以及立春的由来?

        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节点,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还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对岁首很重视,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敬天法祖,由此便产生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只是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立春时(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春天的由来和习俗?

在周口,过了立春日,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立春这天,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民间俗称“打春儿”。

迎春,是群众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这项活动。

早在周朝时,在豫东一带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跳着云翘舞,舞着羽毛仪仗,隆重举行迎春仪式,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天子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庶民也受这种活动影响,使之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拜春”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这种“拜春”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立春的前一天,母亲要给幼小的子女左衣袖上缝上布公鸡。因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如意。

在过去的周口,一些牛王庙或牛王寺就是民间打春时祭奠“春牛”的地方,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现在,周口民间还有祭“春牛”的习俗,就是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在立春前一天,由一个身材高大的后生扮成“芒神”,手执杨柳枝赶着耕牛,大家载歌载舞,表示迎春。

立春吃春饼也是周口的立春习俗之一,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立春吃春饼有迎春的寓意。

春饼薄如蝉翼,即用稀面在平锅上抹一下,摊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叫春盘)。春饼、春卷是人们心目中是春的象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立春的由来与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立春的由来与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立春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