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起源?

湘江,古称湘水,亦名雁门水,上源为寻乌县的罗塘河,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赣江上游贡江段支流(也称贡江源头之一)。

湘江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笔架山南麓的寻乌县罗珊乡天湖下,流经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会昌县,会昌县城东北注入贡江。河长103.4公里,流域面积2049.3平方公里。流域主要在会昌县境内,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建有众多水电设施。中下游曾是会昌县的主要航道,沿岸场镇遍布,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

浏阳河历史文化?

浏阳河又名浏渭河,原名浏水,浏,清亮貌。

因县邑位其北,“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故称浏阳。浏水又因浏阳城而名浏阳河。

浏阳河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罗霄山脉的大围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两个源流。全长共222公里,流域面积3211平方公里,流经浏阳市、长沙县市共40个乡镇。

浏阳河源头至大溪河小溪河交汇处,杨潭乡(现高坪乡)双江口河段为上游;双江口至镇头市河段为中游;浏阳河下游从镇头市起始,最后在长沙市的陈家屋场注入湘江。据《湖南通志》记载浏阳河古称浏水,亦名浏渭河,"浏"是清凉的意思。

浏阳河历史上又称浏渭河、浏水。《水经注·湘水》:“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即此。湘江下游支流。在湖南省东部。源出湘、赣两省边境九岭山,办公室桌椅上源有南北两支,称小溪河和大溪河,在杨潭乡双江口汇合后始称浏阳河,西流经浏阳市,到长沙市北入湘江。长222千米,流域面积5960平方千米。

十年不饮湘江水出自于哪里?

1934年年底,红军在这里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湘江战役,数万将士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粉碎了+++反动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奠定了伟大长征的胜利基石。“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这首流传于桂北的民谣正是87年前那场壮烈战役的生动写照。

湘江的流向?

湘江在长沙段的流向是:自南向北。顺便说说: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流经广西兴安、全州两县,在叉江入湖南东安县下江圩,斜贯湖南省境,经永州、冷水滩、祁阳、祁东、常宁、衡南、衡阳、衡东、衡山、株洲、湘潭、长沙、望城等县市,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27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它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湖南省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水流方向是由南向北,湘江的水是流进洞庭湖。

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

湘江战役典故?

85年前,中央红军开启了气壮山河的长征之路。途经桂北湘江地域时,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湘江战役打响了。一场场赴汤蹈火的阻击,一次次九死不悔的坚守,为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打下基石。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这场战役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每一次牺牲都是不朽的,每一位英雄都值得仰望。将士们以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纪律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天,我们回顾这段悲壮的历史,既是为了缅怀先烈,知道来时的路,更是为了传承未来,坚定新长征路上的正确方向。

 在红军长征这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中,中央红军途经广西时发生的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一场重大战役,是对政治信仰、军事战略和思想意志、生命能量极限的一次重大考验。如今,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所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史中历久弥新。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湘江水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湘江水的历史文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湘江起源_浏阳河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