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元宵习俗?

1、河南元宵节会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2、河南元宵节会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河南元宵节会吃馄饨汤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有看灯展、吃汤圆、放烟花、猜灯谜等等。

        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承,而河南地处中原地带,有着更加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元宵节更是传统习俗的代表,有着很多的习俗,包括:挂灯笼,放鞭炮、吃汤圆、猜灯谜、赶庙会、看灯展、举行烟花燃放等等。

河南的元宵节是怎样度过的?

闹元宵。

锣鼓声声闹元宵,莺歌燕舞迎新春。2月5日,多姿多彩的民俗汇演节目在县城接续上演,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共庆元宵佳节。

青屏大街上,各演出单位一字排开,分时段演出,伴着激昂欢快的锣鼓声,活灵活现的狮子身着彩色霞帔,昂首啸、追绣球、狮头摆,一动一静、一盼一探都惟妙惟肖,吸引众多群众观看拍照。

盘鼓队员,身着艳丽的服饰,意气风发,声势浩大,敲出了激昂的鼓乐旋律,也敲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味道。

秧歌队员,头戴五彩别致的发饰,手持飘逸绚丽的彩扇彩带,充满++地表演舞动,各种经典造型的花式动作和生动传神的精彩表演赢得在场群众的阵阵喝彩。

跑竹马、划旱船、踩高跷等节目轮番上场,38个民间民间社团近800多人为市民献上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也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感觉不过完元宵节春节它就不算完,在河南过元宵节,也有走亲访友的习俗,一桌美食中,元宵和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一到傍晚再配上的噼里啪啦的鞭炮,这元宵节基本过的就堪称完美了!

洛阳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洛阳人闹元宵,有自己的特点:正月十四试灯,正月十五上灯,正月十六落灯。期间,搭神棚、捏五谷灯、放烟火、猜灯谜、起社火……各种民俗活动轮番登台上演,闹腾得那叫一个欢!

  试灯是彩排阶段。正月十四下午,洛阳人要放“轴子”,打扫神龛,并在街头搭神棚,竖灯山,扎挂鱼灯、兔子灯、龙灯、走马灯等彩灯,为即将到来的狂欢做准备。

  搭神棚、扎楼子花的钱,一般由村里人凑兑。早在过年前,“做庄”的主家就得挨门挨户讨要,张罗请神的成本费了。这时候,被讨的人便笑嘻嘻地摸摸裤兜,掏出张面值一百元或是面值十元的人民币,乐呵呵地双手奉上。如是沿整个村子走上一圈,再把钱拿到市场上,换成祭祀用的羊头、红绫,换成鞭炮、烟火,便不愁请不起火神爷了。当然,也有的主家财大气粗,大包大揽,自愿承担一应费用。

  汝阳人不扎楼子,摆社火阵(也称迷魂阵)。他们在空地上竖起木桩,用竹竿搭起连锁阵式,阵中置花鸟虫兽及鬼怪灯。人们从入口进入,绕灯行走,时不时被奇形怪状的彩灯给吓一大跳,颇有意趣。

  三

  上灯是表演阶段。正月十五,洛阳人要蒸枣花馍、捏五谷灯,供奉灶神和祖先,而且举家吃元宵,举城“闹灯”。

  枣花馍用白面蒸成,可以是花朵形状,也可以是山形或兔子形。馍上点缀红枣,看起来喜庆,吃起来爽口。

  五谷灯用五谷面蒸成,寓意五谷丰登。做这种灯时,先将五谷杂粮磨成面,把面加水和成面团,做成圆筒状;再在面上捺窝,并在窝中埋一根灯芯;然后,将面团放在笼上蒸熟;放凉;在面窝内加入些许棉油备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宵节河南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宵节河南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河南的元宵习俗_河南的元宵节是怎样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