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为什么叫埇桥区?

在这甬道上搭建了一座桥,所以称作甬上;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其中汴河两岸建设堤坝,堤坝上种满杨柳,后人称之为“隋堤烟柳”,而“埇”,就是道上加土之意,而当时建设的桥基就是建设在堤岸上的,所以就称之为“埇桥”了。隋唐大运河上有太多的桥了,而唯独只有宿州这座桥以“埇”为名,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

埇桥,原为一座石桥,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挖大运河,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称之为“通济渠”,后世称为“汴水”,贯通了洛阳到扬州,而大运河阻断了南北的通道,当时在徐州和濠州之间的汴河段,建起了一座石桥,就取名为“埇桥”。

唐朝皮日休曾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唐大运河亡了隋朝,但在唐朝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兴起了无数个城镇,埇桥,就是其中之一。

舟车会聚,九州通衢,埇桥遂成重镇,唐朝在埇桥设镇遏使。

唐朝藩镇割据后,地方节度使和叛乱者曾多次占据埇桥,直接威胁到了唐王朝的安全,在唐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唐朝设置宿州,下辖符离、蕲县、虹县和临涣县,当时还没有五河、怀远、固镇、灵璧,那时的宿州辖境南抵淮河,扼汴控淮,保护漕运,镇守汴水,最初的宿州,是设置在虹县(今泗县)的,泗县是最早的宿州城,大和三年,局势稳定,唐朝撤废了宿州,但仅仅四年过去,唐朝才真正意识到宿州的重要性,大和七年,唐王朝复置宿州,这时候宿州治所就设在了埇桥,这时符离县治所也搬到了埇桥镇,因埇桥不仅仅是在所辖四县的正中央,也地处徐、濠二州之间的官道上,是当年的水陆交通大动脉。

宿州八大古城排名?

1 龙城古镇

萧县龙城镇是中国书画之乡和“龙城画派”的中心和发源地。现在的龙城镇由古萧城和古龙城各自迁徙后合成,城中心有凤凰山和明山,海拔分别为252米和290米;另有姬村山、龙山、老虎山、梅山、鹤山等。辖区有龙河、老岱河、新岱河、闸河,还有龙湖、岱湖、帽山水库等。辖区附近有距今800余年的圣泉寺,始建于北宋年间,乡贤窦师道在此隐居,并修筑拱翠堂,明清时期亦有修扩,历来是游人雅士流连之地。龙城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山水田园优美,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发展势头强劲。

2 符离古镇

埇桥区符离镇位于宿州市区北约十公里,具有2000余年的辉煌历史,曾为州、郡、县三级政府所在地,是中国烧鸡之乡、白居易故里,206国道、101省道、302省道等高等级公路穿镇而过,京福高速、泗永高速公路分别在镇区西部、南部开口,符夹线、京沪线等铁路在此交会。近年来,符离镇因地制宜,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农副业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工农业,加强城镇化建设和管理,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皖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3 泗城古镇

泗县泗城镇历史悠久,古名夏墟,又称禹墟,传说是大禹的封地。泗城镇环拥泗城,地处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接新汴河,北依奎濉河,104国道纵贯南北,303省道横穿东西,交通便捷。该镇大部分村(居)委均有泗州戏、花鼓戏班或唢呐班,演出深受百姓欢迎。该镇的木板年画、花鸟鱼虫剪纸、彩灯、风筝、吹糖、捏面人等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浓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代宿州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代宿州的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宿州八大古城排名,宋代宿州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