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的风俗习惯?
湖南人风俗习惯和广大北方++习俗相近,有相同的节日和庆祝方式,只是略有差别
正月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给邻里拜年,吃印子粑粑(舂的糯米粉做的有印有图案的好看又好吃的,烤着吃,煎着吃都可以。
正月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五破五,就没那么严慬比较随便些了。
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灯,灯都开着。舞龙,舞狮子,从初一至十五龙灯狮子热闹非凡。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吃了不生疮。四日立夏吃‘’光团公‘’(大米粉作的小丸子,说‘’立夏吃碗光,岩头股踩条坑‘’(强劲有为)。五月初五瑞午节,包棕子,挂艾蒿,煎艾蒿水洗澡。送粽子去岳父家。六月早稻快熟时‘’尝新‘’挺热闹,尤于过年一样。七月初七有乞巧的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的,谓之桥亲娘,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十一开始中元节(七月半),十一晚上接祖公祖婆下来(已故的先人)至十四晚送上去,其间天天烧纸钱供饭,礼恭毕敬地一日三餐,十四晚上特隆重,多烧纸钱,饭菜丰满。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吃糯米粑粑,用桐子叶或芭蕉叶包着蒸,清香,香喷喷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隆重,家家户户大扫除。小年后开始舂糍粑(印子粑粑),杀年猪,炸豆腐。大年三十举家团圆,可早晨也可中午吃团圆饭,先放爆竹(鞭炮),供祖先饭。
湖南有什么风俗?
长沙:节前理发
过新年,不但得置新衣、戴新帽,喜气洋洋街上走,更讲究在新年洗心革面,至少理个头发精神精神。不过在老长沙,老班子规矩,新春忌动刀剪,尤忌讳新春理发。于是过了小年后,比抢年货排更长队的就是理发。而一到过年,老长沙理发店甚至可一直休到正月十五。因那段时间,前来理发的人已变得极少。
湘潭: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
株洲:打开门炮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
湖南过年的风俗?
1、准备年货。将近年尾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准备年货,年货一般包括瓜子、糖果、坚果这类小零食,苹果、柚子等水果,鞭炮、对联、门神、灯笼等喜庆配件。
2、年夜饭。湖南的年夜饭讲究的是大鱼大肉,饭桌上必须有鸡、鸭、鱼、肉。吃年夜饭时一家人边谈边吃,完全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所以年夜饭一般吃得较早,时间也较长。年夜饭还讲究有吃有剩,预示着年年有余。
3、放鞭炮。老家整个春节都是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大年三十年夜饭前祭祀祖宗放鞭炮,开饭时放鞭炮,凌晨0.00点到6.00陆陆续续有人放鞭炮,这是“开门炮”,表示迎接新的一年。
4、压岁钱。过年父母会给孩子添新衣,备各种零食,最重要的是过年长辈们都会给小孩准备压岁钱,主要是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学习好,身体棒。
推豆腐,做各种糍粑子,炸套花,炸牛耳朵,最隆重的是杀年猪,要挑个曰子,叫上自家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帮忙收拾,称“饮汤”,预示着来年能养出更肥的猪。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神,之后购买各种糖果瓜子坚果以及各类水果、
湖南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1、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2、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3、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4、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的节日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南的节日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