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白银的历史?
白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因为白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贵重金属,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作为货币和财富的积累。
在中国古代,白银被广泛使用作为货币流通,例如春秋和战国时期,白银已经被用作交换货物的媒介;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白银被广泛用作商业往来和财富的储存,是纹章和国王王冠的主要材料之一。
现在,白银已经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等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具有不锈蚀、导热、导电、杀菌和反光等多种良好的特性。
白银的历史结构走势?
1.从1968年开始计算黄金与白银的比率。金银比值普遍运行在较大的区间(14101),平均值为53.34倍,核心区为35-80倍。
2.从金银比的历史走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是金银比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黄金与白银的比率大致保持在40倍以下,此后两者的比率继续扩大。
中国白银有多少年历史?
4000年。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在我国清代,1两银子约相当于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币。
中国传统银饰有哪些文化内涵?
银饰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
欧金匠在中国“首届白银年会”的讲话稿)
一、 我国主要民族银饰的特色
银饰在我国各个民族中的服饰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了解和研究我国各民族的银饰特色,对我们今天设计和制作现代银饰品,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就我们几个主要地区或民族的银饰和银饰的佩带习惯作一个简单的浏览。
(一)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银饰的特点:
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以银饰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专职工匠。我们能从花样百出的造型纹样中,体察出深远的文化寓义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的银饰按其装饰的部位可以分为头饰、耳饰、颈饰、肩饰、臂饰、手饰、腰饰等,由于加工水平和审美习惯的差异,银饰造型纹样因而显得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头饰通常指钗、簪、箍、帽上银饰、头链。瑶族的头钗为鸟形、佤族的头箍为条形、哈尼族的帽链为环形、水族头簪为植物叶形,一般起到固定发型的作用。耳饰又分耳环、耳坠和耳珰。耳环仅为一个圆环,耳坠为须坠,而耳挡,常用于佤、德昂、布朗族妇女中,用一条圆柱横穿耳垂,两头稍大以防脱落,柱有空心实心之分。长期的坠挂往往会使耳洞逐渐增大。颈饰有项圈、领扣、领牌几种.项圈一般分为扁平形和圆管形,多为瑶、佤族妇女佩带。哈尼族有一种棱形领扣较为别致,造型是一只美丽的眼睛。小凉山彝族用一种方形刻花的银牌作颈扣,在整套艳丽的民族服饰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肩饰指银披肩,在壮族妇女中常见,由若干雕花块状银牌在肩部围成扇形,以坠须镶边,是少女出嫁时的贵重饰物。胸饰的造型最为丰富,简单的以成串珠链悬挂在衣扣上,复杂的在链上缀有雕刻各种动物、花卉图案的银牌,制作工艺上多采用镂空浮雕,也有直接刻线于一个银牌表面上的。胸饰挂链的主体造型一般是对称组合,对称图案之间用珠链、响铃、钱币等连接过渡,下面缀上多重须坠,佩戴时将珠链恰到好处地固定在衣扣上,展示出完整的造型。手饰指戒指、手镯和臂镯,是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常用饰品。戒指皆为环状,区别仅在于有无戒面,或戒面的方圆大小。手镯的造型有条形、扁形、扭丝状、宽片筒状等,条形手镯有实心空心之分。佤族、哈尼族的手镯多为素面,蒙古族、水族则以繁复的雕花工艺而著名。臂饰造型多为封闭式圆筒状,镯身较宽,在云南只有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族有佩戴臂镯的传统习俗。有的女孩从幼时戴上它后就不再取下,成人后成为臂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银历史文化特色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银历史文化特色介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