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元宵节上灯风俗?
1、吊喜灯(点灯笼)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2、赏灯
元宵夜是月圆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灯与圆月相印成趣,赏心悦目。镇、县、市有搭灯棚做花灯展,乡村神庙和宗祠挂起大灯笼、大花灯,小孩子提着买来或者自制的小灯笼,成群穿街过巷“营灯”,饶有喜庆。 自农历十一日起,叫“起灯”(即“起丁”),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乡里宗祠挂花灯,被视为新生男孩的入族议式,并每晚抱着孩子去祠堂点灯, 接受乡人祝贺,直到十八日收灯。
3、食丁茶
以前,家里有男丁的人家要备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当晚只要你有雅兴,即使没受邀请,随便走进哪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4、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潮人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
汕头习俗?
汕头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民间信仰浓厚,多神崇拜,宗教与民间信仰交织特征明显;佛、道教交织信仰且历史悠久。汕头有佛教、道教、+++教、天主教和++教,五大宗教齐全。至2012年,全市经批准设立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446处,全市++总人数近1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和++人数分别占全省七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汕头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
潮汕营标旗是什么习俗?
潮汕营标旗是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潮汕地区,传统的行会组织被称为“营”,每个营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旗帜,称为“营标旗”。
潮汕营标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当时潮汕地区的营商非常活跃,各种营会组织形成了广泛的社会网络。营标旗是各个营会标识身份和归属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展现营会实力和信仰的一种象征。
潮汕营标旗通常由布料和木杆组成,旗杆上能够缀挂铜环或铜锁等饰品。旗帜上的纹样图案采用绣制或绘制的方式,图案内容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龙、虎、凤凰等神兽和葫芦、元宝等寓意吉祥的物品。
潮汕营标旗仪式通常在农历年初一前后进行,各个营商会会员穿戴整齐,高喊口号,挥舞营标旗来展示营会的凝聚力和实力。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商贸活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揭阳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揭阳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