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褒荣于华衮 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孔子在《春秋》中一个字的评语既可以表彰伟人,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孟子说:“一字之褒,容于华衮;一字之贬 ,严于斧钺。”《春秋》只要有一个字赞扬你,你荣耀的不得了,就好比穿上了国君赏赐的华贵的服饰。如果孔子在《春秋》里面对你有一个字贬斥的,对你有一个字批判的,这个罪过比被斧子砍脑袋还惨,比死还难受,因为孔子让你臭名昭著。你在人间也许活80岁,但在你死后,你的臭名三千年还在传播。你死了不要紧,但子孙都抬不起头来的,这就叫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所以孟子讲,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当然,以历史真实情来看,真正的乱臣贼子谁怕你《春秋》里两个字,这只不过是儒家的一个理想,儒家传统的一种梦想,一种美好的梦想,希望文字具有天大的力量,希望灌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字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意思是:得到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受到一个字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此句出自《幼学琼林》的《文事》一篇,描述的是孔子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因为孔子认为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而《春秋》是有褒贬的,孔子认为天道既然已经没有善恶的赏罚了,那么就要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方法来“替天行道”,对社会的善恶给出一个公正的赏罚;司马迁写《史记》也是希望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说得到《春秋》的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受到《春秋》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影响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史记》是一部千古奇书,也是司马迁家族世代为之奋斗的目标,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非常复杂,不深入了解司马迁的一生,你无法全面的感受他创作《史记》的主观动机,以及因此《史记》不可避免的带有部分个人主观偏见,并且因为当时信息局限已经被后人证明的一些有名的错误记录,甚至《史记》创作之后司马迁如何智慧的保存了真本的缘由,都要从司马迁一生去细细谈。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县的一个小康之家,祖上就是周朝的史官。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后汉书》中记载:“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即司马迁的祖上就是周朝史官。“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迁十岁时就能阅读背诵《左传》、《国语》等书。司马迁家族祖辈都是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在朝中担任太史令。在司马谈刚担任太史令后就开始搜集各种史料,准备编撰一部绝世罕见的史书。但是随着司马谈年事的增高,时间、精力和才学也都远远不够,所以司马谈便将这个愿望寄托在了儿子司马迁身上。

  在父亲的要求下,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全国,他去过屈原投江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他还去过韩信的故乡,向当地人询问韩信幼年的故事;他也到过孔子的故乡学习骑马射箭,广泛地接触人民群众的生活。经过此次游览,司马迁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获得了很多真实的材料。回到京城后,司马迁便被汉武帝封为郎中。元丰元年,司马谈病危,临终之时司马谈将太史令之职传与司马迁并让他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愿,编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根据古书记载,司马迁父子为了《史记》做出的传承确实是让人为之动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史记对历史人物贬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史记对历史人物贬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影响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因素有哪些,史记对历史人物贬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