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长城遗址介绍?

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河西永昌的汉代长城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永昌境内的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

在前往永昌御山圣容寺景区的路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保存较好的汉长城。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汉代边塞预警制度非常严密、健全,一旦发现敌情就依靠烽火报警,每昼夜能行进650至670公里,快于后世各朝。

明长城亦称“边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的侵扰。墙体建筑材料有砖、石、土三种。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此外,长城沿线还建有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等,它们与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永昌境内的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在红山窑毛卜喇村一带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中央电视台文化观光专题栏目《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和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摄制组都曾专程来这里拍摄过长城与烽燧。

站在长城顶上远眺,金戈铁马、烽烟滚尘已是久远的过去,脚下的黄土与崇山峻岭则深深勾起人们怀古叹今的情愫。若您是醉心于人文历史的旅游爱好者,这里将会是您今生不能不来的地方。

永昌县发生的大事永昌王国喜?

1. 。
2. 这是因为永昌县是永昌王国的所在地,所以发生在永昌县的大事对于永昌王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喜庆的含义。
3. 关于永昌王国喜的具体内容,可能包括国家庆典、重要政治事件、历史上的重要胜利等等。
这些大事的发生将会对永昌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关于宁远堡的历史悠览?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宋国公冯胜的副将傅友德至河西败元太尉朵儿只巴后,在永昌一带修筑、加固长城,宁远堡始筑长城,并修筑城堡,以永远安宁之心愿取名宁远堡城。据《甘肃通志稿》载:“宁远堡,在永昌县北七十里,明洪武年间置,左右皆山,前后筑堡,有险可凭,有兵可守,东北九十里至镇番卫。”自明代起,宁远堡逐渐成为永昌的边陲军事防守要地和永昌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至明末,在今宁远堡镇境内,其农耕人口主要分布在山湾(马家山湾、孟家大湾)、龙景、宁远堡、中牌、西湾、东湾一带,形成金川河宁远大坝灌区村落。清初,随着在金川河以西地区的不断垦荒,逐步形成了白家嘴(上沟、下坝)、高岸子、西坡、马家岸、大土沟、旧寨子等村落。清雍正三年(1725年)永昌卫改为永昌县,隶属凉州府。民国时期,成立了宁远乡,辖河西堡、河东堡、青山堡、宗家庄、宁远堡、西坡、陈家沟、东四沟等地,乡公所设在宁远堡。

1950年设立宁远区,辖河西堡、宁远堡、双湾等乡,区公所设在宁远堡。1953分属第五区的五至十一乡。1955年撤区后划为宁远堡乡和西坡乡,1958年为金川公社的宁远大队和西坡大队。1961年设立宁远堡和西坡2个公社,1964年合并为宁远堡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星公社,1970年恢复原名。1981年属金昌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甘肃永昌农村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甘肃永昌农村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永昌县发生的大事永昌王国喜,甘肃永昌农村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