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董仲舒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和结果?

  针对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高中历史,土地兼并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井田制,春秋时期出现小农经济。

井田制开始瓦解,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鲁国实行初亩制,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合法化。

北魏颁布均田制。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化进一步发展。

东汉时期为什么会土地兼并?

这个问题涉及到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中央集权统治的衰弱,有关解释如下:

  一、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原因概述: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二、原因详解:

  1、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2、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3、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封建社会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是怎么回事?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 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唐朝实行均田制反而导致土地兼并?

你没有搞懂均田制的实行范围,唐朝均田制不是全民的,而是在不触动现有贵族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土地再分配,有着固有的缺陷,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1.均田制的实质就是李唐王朝在王室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做出的利益权衡,即为了维护政权而双方都不得罪。

2.所以,均田的土地大多来源于战争人口锐减而无主的荒地,均田范围十分有限,从史料来看,授田不充分,很多农民没有得到规定数量的土地,这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3.原有贵族势力依然强大,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土地,凭借家族势力以及官僚权利,兼并土地不是什么难事。

4。唐朝法律规定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土地必定趋于集中。

5.小农经济固有的脆弱性,抵抗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的能力差,大块土地更有利于获得效益,而不像今天的机械化农业之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获得效益,这是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趋势。

所以,唐朝均田制实行只是矛盾的暂时缓和,必然要崩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地兼并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地兼并的历史人物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概括董仲舒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和结果 土地兼并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