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灶之计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麻痹魏军。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

“增兵减灶”典故的含义?

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

【典故出处】源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成语释意】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时的一种战法,主要是为了迷惑对方.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叫对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从而有利于自己战胜对方。

【原文】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典故含义: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增军减灶主要内容?

战国时有场著名的马陵之战,那是孙膑率领的齐军去对付庞涓率领的魏军。孙膑当时就使用了减灶法来麻痹庞涓:孙膑第一天的灶够10万士兵吃饭的,庞涓有点畏惧,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的灶变为了只够5万人吃的了,庞涓有点疑惑;到了第三天就变为3万人的了,庞涓开始有点自大起来,感觉孙膑率领的齐军不敢与之作战,庞涓便率领魏军追击齐军,在麻痹大意之下进了齐军早就设好的埋伏圈,魏军被全部歼灭,庞涓拔剑自刎。

三国时诸葛亮在孙膑减灶法的基础上,运用了减兵增灶法,每天边撤兵边增加灶,司马懿也是很谨慎的,以为诸葛亮要设伏他,同时司马懿,最终诸葛亮成功率军撤退。

我也习惯用减灶法和增灶法去改掉自己的习惯。例如晚上3点才睡的,第二晚就2点睡,第三晚12点睡,最终要达到晚上11点睡觉的目的。而为了增加自己的自信,就要使用增灶法。自己每取得一个小小的哪怕微不足道的成就都要给自己鼓舞一下,这样才能越来越自信,看那些乒乓球、羽毛球和排球运动员,每赢下一个球,都要振臂高呼一下的,既鼓舞了自己的士气,也打击了对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减灶之计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减灶之计历史人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增兵减灶”典故的含义,减灶之计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