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晋城市现在的哪里?
晋城市历史悠久,古有建兴、泽州、泽州府、忠昌军之称
晋城市地处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山西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和传播中心。
晋城市区所在地为在古泽州府首府所在地,即原来的泽州府古城,该城初建于唐高祖元年(618),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晋城名称的由来?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辖一区一市四县。
晋城二字作为地名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其最初使用始于唐武德三年,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曰: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
晋城话为什么只讲给晋城人?
晋城话是晋城地区的方言,与其他地区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晋城本地的人们才能够听懂和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晋城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晋城话的形成和发展。
晋城话作为晋城地区的方言,一方面是因为晋城本地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晋城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晋城话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信息等只有晋城本地的人们才能够理解和传承。因此,晋城话只能够传承于晋城地区的本地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晋城话是晋城地区的方言,只有晋城本地的人们才能够听懂和使用。这也是方言的特点和魅力所在,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地的方言和文化。
晋城的风土人情?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
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
晋城最早的名称?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敬廷,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的版图一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介绍晋城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介绍晋城的历史文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