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县周姓来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已经成为过去,老版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所以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近两年新版百家姓,前十名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无论是老版,还是新版,都有周姓的位置。
即墨周氏第十八世孙周世强追踪探源发现,周姓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姓氏书辨证》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是为帝喾,妃姜嫄,感巨人迹生子,取名曰弃。”“弃”为何被用在名字上?原来,这其中有段故事。一日,姜嫄郊游时,碰到一个巨人足印,莫名的力量驱使她将脚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俄顷,感到腹中微动,好似有胎儿一般。她又惊又怕,不想,十月后果然产下一子,姜嫄认为儿子不祥,把他丢进隘巷,结果过往牛马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姜嫄又将婴儿抛到河冰上,突然飞来大鸟,用自己羽翼把婴儿盖住,防止冻僵。几次三番之后,姜嫄决定留下儿子,给他起名为“弃”。
当然,这是段传说。后来尧封弃为后稷(官职),赐姓为姬。姬弃便是周朝的始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dan)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泰伯,次子名叫虞仲,老三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出生的时候,一只鸟落在了窗户上,嘴里还叼着缣帛,上面写着警示之语,劝说婴儿要小心谨慎,不能疏忽怠慢,否则将前功尽弃。如此的圣象,让姬亶欢喜不已,为他取名叫昌。看过《封神榜》的人肯定知道,这个婴儿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泰伯和虞仲看出父亲的心思,主动让位于弟弟季历,外出到吴地定居,成为吴国的始祖。
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忠信镇与古竹镇并称为“河源市第一镇”(除河源市各县、区人民政府驻地镇外) ,俗称“忠信三垌”,广义上含忠信、油溪、高莞、三角、大湖、绣缎六镇,统称为“忠信地区”,是原惠阳地区4大建制镇之一。1958年,和平、连平两县合并称和平县时,忠信是人民政府驻地镇(后回迁至阳明镇)。忠信镇地处新丰江上游,位于和平、东源、连平3县交界处,历来就是3县16镇超30万人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连平南部六镇20万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说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此外,“采茶戏”还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在灵山县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清新风格。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县域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县域历史文化教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